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是我们的共同愿望。上海市政协于2018年对本市养老工作进行专题调研,提案委历时6个月的调研显示,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市民对老年生活充满美好向往与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日渐显现,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三个。 
27日下午,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第一场大会发言,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凤懋伦把调研中反映出的一个问题比作“盆景”与“森林”的关系问题。“上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从理念到实践,政策到实施,方方面面都有百姓喻之为‘盆景’的样板案例,但区与区,街镇与街镇发展并不平衡。无论是规划布点,还是数量质量,都难以满足上海四五百万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这样一个群体的需求。” 凤懋伦委员以老年助餐为例,目前的供给模式服务到8.1万老年困难人群,但本市仅80岁以上户籍老人就有80多万,同时公共服务不均衡、饭菜质量不理想、供给方式不丰富、配套政策不完善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当前老百姓最期盼的是’盆景’如何尽快变成’森林’。”凤懋伦委员说。 此外,还有“一群”与“多个”的关系问题。上海涉老工作的管理部门多,各部门出台的政策初衷是好的,但各有侧重,客观上造成衔接有缝隙。如居家养老服务与长护险的制度与政策由不同主管部门设计,尽管服务内容与要求有诸多相同之处,但薪酬标准大不相同,前者小时工资是25元,后者一般为65元,结果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都要去做长护险服务,造成了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短缺,而服务质量也未见有本质提升。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养老服务日趋智能化,看病是社保卡,老年综合津贴是敬老卡,老年助餐还有吃饭卡,这卡那卡,老年人有点“晕头转向”。这就是第三个问题,“技术”与“服务”的关系问题。 “为此,凤懋伦委员建议,抓住“两个重点”,制定“两张清单”,完善养老服务体制机制。即明确一个统筹机构及各职能部门的分工与工作衔接责任边界,制定相应的“工作责任清单”和“政策落实清单”,切实解决政策衔接和落地问题。 二、建立“两个模块”,落实“两个协同”,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提高项目适配性和服务精准性。建立“服务项目类别模块”,构建“评估―建议―咨询―核准”的评估工作流程,明确评估老人实际需求,安排配套服务项目,实现长护险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协同互补。 三、打造“两张卡片”,解决“两个做实”,提升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能级与水平。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打造“健康服务一卡通”,整合和共享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的健康数据,建立老年健康档案体系,实现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医疗与护理等的无缝衔接,做实老年健康全过程管理。 四是坚持“两个原则”,完成“两个动作”,满足老年人“放量提质”助餐新需求。鼓励养老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餐饮等各类市场主体,借鉴白领午餐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社区食堂”建设,中标具体承接,共同完成困难老人助餐服务的“规定动作”;同时,以“面向全体、量力而行”为原则,鼓励各类主体经营的“社区食堂”“一主多辅、多种经营”,通过“质优利微”为更多有需求的市民提供餐食等做法,反哺老年助餐,推出老年助餐服务的“自选动作”,努力满足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放量提质”的助餐服务新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