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近现代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些知名老品牌,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独有的品牌资源,也是继承民族产业和商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国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结晶,对新时期我国的经济持续增长具有积极意义。”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专访时说,“因此,奠定我国消费品中的老品牌在打造经济升级版中所具有的独特地位,意义深远。”
缺乏发展战略,政策导向失衡,激励机制不足
近年来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各地都在不断加大老品牌建设力度,在一些地区,品牌建设已初见成效。但总起来看,我国的老品牌建设与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缺乏发展战略。与推进品牌建设相关的条文散见在国家及地方制定的各种发展规划中,总体上还是处于一种仅凭各自的理解来推动的自发状态,难以形成合力。二是政策导向失衡。政府财政资金在促进品牌建设方面将重心放在奖励环节上的做法,虽然对于企业品牌建设带来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容易被误解为“政府的变相补贴”。专项资金的使用也因为部门分割导致资源分散,对于奖励以及补贴的项目缺乏事后的评估,导向与杠杆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三是激励机制不足。由于缺少相应的激励制度安排,持有国有老品牌企业的经营管理层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去守好“摊子”,所谓“小富即安”,没有做大做强、不断攀登的激情与冲动。四是缺少人才队伍。缺少一批熟悉品牌运作的职业经理人和高素质的骨干队伍,影响到了老品牌的复兴。现在不少自主品牌的持有人并不真正熟悉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现代商业运作模式,缺少营运品牌必要的专业知识,品牌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五是专业服务缺失。从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观察来看,发展充分的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是国际著名品牌走向成功的不可或缺的要素。我国长期以来整体上对第三方专业服务还不够重视,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和开放引进还不够到位。
建立国家品牌建设推进组织,制订品牌发展推进规划
邵志清认为,有关部门应加强品牌建设顶层设计工作,谋划制订国家“十三五”品牌发展规划,对推进品牌建设进行更高层面的顶层设计,建立国家品牌建设推进组织,制订各地区、各行业的品牌发展推进规划。
邵志清提出,要着力培养一支与国际接轨的、熟悉网络时代商业运作规则的品牌职业经理人团队。由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学校研究机构和企业联手,采取多种方式,“请进来”、“走出去”,按照国际规范培养一支与国际接轨的品牌职业经理人团队。建立对品牌职业经理人的科学评价机制。
“要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改变传统资助方式。”邵志清说,“应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与扶持作用,把直接奖励企业变为对第三方平台的培育与支持,使企业从直接获得资金奖励转变为获得资助与获得智力支持相结合,鼓励培育品牌运营平台,为企业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与专业服务。”
“与此同时,还要扶持第三方机构,为品牌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采取政策支持、市场培育、专业发展、利益共享的方式,支持、开放服务品牌发展的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的品牌发展提供包括战略规划、危机处理、风险控制、营销策略、金融咨询等各种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化服务,使老品牌在与现代经营理念对接中获得继续发展的新动力和新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