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致公党是由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为主组成的参政党,“侨”和“海”既是本党的特点,也是本党的优势。我们上海市黄浦区的致公党员充分发挥了这一特点和优势,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走出了一条充分体现自身特色的工作路子。
我区的老党员黄祖康先生,他是老归侨,也是上海市比较早加入致公党组织的同志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任黄浦区侨联主任的黄祖康先生,在刚恢复工作不久的区侨联中同其他几位领导一起认真贯彻侨务工作方针、帮助各方做好落实侨务政策的同时,利用海外关系,以招商引资方式为祖国经济建设服务,并动员广大归侨、侨眷出主意、想办法、做好事、做实事,共同推进穿针引线工作。区侨联本身也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开办了企业和学校,这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成为那个时期黄浦区侨联服务于中国共产党基本路线的重要活动。
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同志作出了关于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黄祖康当时就敏锐地意识到这将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在担任区侨联主任后,他把这一指示作为新时期扩大涉侨工作面的重要出发点之一。他和同事们经过分析认为:当时广大知识青年纷纷回沪,有的希望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有的渴望上大学甚至出国留学,他们急需补充外语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区侨联最终决定,开办进修学校,由一位区侨联副主任负责创办该学校,并委托在区侨联工作的致公党员王斌仕等几位同志具体筹备和实施以外语培训为主体的办校工作。1983年春“上海侨友外语进修学院”(下简称“侨友学院”)在黄浦区成立了。
侨友学院创建时,一没经费,二没校舍,黄祖康便与区侨联的其他同志自筹办学经费,并在区教育局的积极支持帮助下,聘请到了优秀教师,借用了本区光明、新昌、市六、六十七等中学的教室,利用晚上和休息日上课。学校初办时仅开设英语与财会两个专业,10个班级,收学生457人,其中归侨、侨眷子女占三分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办学规模扩大,逐渐形成了以外语为重点、日语为特色,集传授知识技能、职业培训于一体,多渠道、多功能、全方位的办学模式。曾先后开设过英语、日语、德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电脑、财会、插花、宾馆服务、厨工等课程。同时,侨友学院紧紧跟上时代的脚步,及时开设了“公关礼仪”、“涉外秘书”、“关贸协定”等专业学习班,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在求学人数激增时,学校还从向明、成都、东昌、洋泾等中学和浦明师范学校租借教室,教学点地跨浦江两岸。据不完全统计,共计约开设了各类班级4千个、培养学子15万人次,成为在全市有一定规模和一定影响的社会力量办学单位。
侨友学院坚持“严格治校、严谨治学、齐心协力、志创名校”的办校宗旨,逐渐形成了一支治学严谨、热爱教育、关心学生、授课经验精湛的老、中、青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他们自编教学大纲,授课生动活泼,深受学生爱戴。学校还拥有一支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共24人的专职校务管理人员队伍,他们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教育工作经验,认真负责地为侨友学院安排课程、提供教学保障。正是有了他们的努力,才使得侨友学院连续24次荣获全国、市、区侨务工作先进单位及全国、市、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多年来,侨友学院因其教学质量高而被《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沪上诸多媒体相继报道,1993年元月11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还用五种语言广播介绍了学院的办学情况。
侨友学院培养的学生成绩斐然,在校学习期间参加市、区各项竞赛的获奖者达52人次,尤其以日语教学成绩更为喜人,不少学生考取了日本等国家的名牌大学,还有不少学生凭借日语的一技之长在本职岗位颇有建树,有的还担任了领导职务。
侨友学院的开办与全日制教育形成了优势互补,它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是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不断走向世界、学习先进的缩影,也体现了黄浦区致公党员们为推进中外文化教育交流所作的不懈努力。尽管这所学校早已因为体制的转化和政策的调整完成了历史使命,但它在改革开放之初所作出的成绩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作者为黄浦区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