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了,这60年,祖国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和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谓说不完、道不尽。我的家庭、我个人的成长和创业经历中,也有着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故事,虽然相比重大历史事件,我的经历只是一粒细沙,但是它同样也是共和国伟大历史中真实的细节。
我出生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惠州,家乡是一个离深圳最近的小镇。我爷爷是一位在抗战中有着重要影响的抗日武装东江纵队指战员,早在1940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的8年抗战中,爷爷所领导的东江纵队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建立了辉煌战绩。对于我爷爷,我记忆最深的是,他老人家一生信仰坚定,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热爱自己的祖国,并执著地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我经常想,如果没有爷爷一辈老一代的艰苦努力和巨大牺牲,就不会有新中国,也不会有我们今天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
惠州是个著名侨乡,离香港很近。上世纪80年代初,受益于小平同志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家乡小镇开始有了一些港商回来投资设厂。由于血缘亲近,语言相通,土地和劳动力相对便宜,港商到惠州开办工厂渐渐多起来,这些厂大部分是一些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加工厂,如电子厂、鞋厂、家具厂、玩具厂等等,其原料、设计、销售全部靠香港引进,在惠州加工好后就返回境外销售。也正是由于技术含量低的因素,这些加工厂为当地人开拓新的生计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同时也吸引了部分外省务工人员,如附近的湖南、四川等省份的打工者,虽然当时打工收入只有几十元,但相比改革开放前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所以我常常想,广东的开放初期,虽然工厂的技术含量不高,技术和品牌附加值也比较低,但是它切实解决了巨大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也为国家以后的发展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外汇财富,这个原始积累的贡献意义不凡,是关键和伟大的。
1988开始,我在中学任物理老师的父亲,看到了小镇诸多加工厂机电维修所蕴藏的商机。于是,他在完成正常教课的业余时间,手把手地传授我母亲机电维修的知识和经验,像加工工厂里机床、发电机以及电风扇之类等,这些我们家都能提供维修服务。很快,我家的个体维修店生意就好起来了,业务一多,经常就忙不过来,我们三姐弟在那个时候常常都要作为父母的小助手。正因为我父母的精湛技术和服务,在小镇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当时可以说,我们家的维修店是小镇中生意最好的。自从维修店生意好起来后,家里的生活质量也稳步提高,住房搬出了学校宿舍,搬进了一栋新盖的三层楼新房,新房的一楼作为维修店,面积比原先扩大了许多,由此生意越做越大,家里也就慢慢地富裕了起来。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充分地享受到了祖国的改革开发战略带来的实惠,它给老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证明了政策的伟大和成功。
有了小生意带来的财务保障,我家三姐弟也顺利地考入了大学。我于1994年就读于繁华的大都市广州,在广州的学习日子是美好、充实而有意义的,除了获得了知识、做人的道理外,更是深入地体会到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美好前程。在广州,置身高楼林立、交通发达、商品琳琅满目的环境,我切实认识和体会到,祖国的繁荣、民众的富足,都源自好的政策。
1997年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了深圳的一个公安分局,成为一名保卫人民的警察。当时适逢九七香港回归,当通过电视画面在7月1日凌晨看到五星红旗从香港土地上冉冉升起的那一刻,我不由想到了伟大的小平同志,我激动、感慨得热泪盈框。我清晰地记得,身为中华儿女,那一刻,内心是无比自豪的,我也深深感到,小家的富足离不开国家,祖国的繁荣和富强也是我们最大的希望。
1999年,我放弃了稳定的机关工作,来到了中国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之所以会下这个决心,是因为我姐姐的热心引导。她早我3年、也就是在1996年来到上海,亲身感受了这座东方都市在未来中国和全球的发展机遇,鼓励我去上海创业。在她的引导和鼓励下,我毅然加入到新上海人的创业队伍中来。记得刚来上海时也是十分艰苦的,首先得找个落脚的地方,然后还得找口饭吃,同时还要面临一切都是陌生的环境。所幸,在亲戚们的帮助下,我顺利地找到了个老公房落脚,那是一套装修简陋、家具全配、每月租金400元的旧房,不过也算干净。有了落脚点,就马上四处寻找工作,经过几次应聘,居然被一家台资大型广告公司录用,担任客户服务工作。1999年时上海的广告行业,已经呈现发展很快、竞争激烈的局势。那时我们的工作节奏非常快,这是我以前在机关所没有的。我负责服务的几个客户也个个异常忙碌,其中太平洋百货可谓是最为繁忙的,我记得那时太百的生意特别好,所以工作量很多,而太百的老总以前也是广告人,听说他养成了个白天睡觉晚上干活的“好”习惯,这可把我们“整”得够呛,搞得差点趴下,那时我们团队经常要陪他加班到凌晨,天蒙蒙亮时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睡觉,一到晚上又得继续战斗。俗话说:春耕秋收,有付出总会有收获!正是在当年高强度的就业环境下,让我这个原来的年轻警察,迅速完成了职业角色转换,变成了能适应都市竞争节奏的广告人。这一转变,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998年《申江服务导报》创刊,同时《申报》创立了新的经营模式,实行了广告总代理制,我姐通过她之前在任《文汇报》广告部经理时的一些积累,大胆地与《申报》签署了分类总代理的广告经营协议。由于《申报》定位清晰,风格时尚,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发行量很快突破10万份,也获得了广告主的认可,广告订单快速上升,这在报业市场算是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时,我辞去了台资广告公司的职位,加入到了媒体广告经营的新创业队伍中来。一位大师说过,做事要做趋势,不能赶潮流。这是对的。1999年起,上海的媒体开始逐渐市场化,这个趋势在未来几年中发展迅猛,我们公司顺应了这样一个大趋势,结果业务发展也非常快速,我们经营的媒体,从《申报》开始,先后发展到《新闻晨报》、《新民晚报》、《文汇报》、《房地产时报》等报刊,后来还经营了深圳等地的电台广播,并自身创办了“搜搜客”网站,公司的员工从最初的8人,到全国的近400人,公司的营业额从1999年230万,2003年8600万逐渐增长到2006年的5.3亿,公司也成为了中国广告14强,取得这些成绩固然有着我们自身的悟性和艰苦的努力,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市场化的推进和祖国的繁荣昌盛造就了我们的事业,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巨大的舞台和机会,对此我们都是铭记于心的。
2005年底,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致公党,毫不夸张地说,这又是我人生中的新历程。因受我爷爷的影响,我一直希望能以某种方式积极参政议政,更好地参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加入致公党看似偶然,其实也是我必然的选择,尤其在市委的学习班上,当我了解到致公党有着近80年的光辉历程时,我被深深地感动!我第一次深入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统战理论、方针和政策;第一次认识到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的重要意义;第一次意识到我们这些时代青年应该在这个历史时代中发挥应有作用,由此我深深地感受到人生有了新的意义和使命,同时有了新的前进动力。我积极投入党派的各种活动,并认真履行参政党的职责和义务,在党内,我结交了许多新的老师和朋友,在他们的身上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又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加入致公党,加深了我报效祖国和回报社会的责任心,因此我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希望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贡献。
今年,是我到上海的第10年,简短地回顾了在广告传媒领域创业的经历后,我踏上了在石油清洁技术领域进行二次创业的道路。这是一个新的巨大的市场,我相信,在这个属于朝阳产业的环保事业里,我能学到更多,也能为祖国创造更大的财富。
今年,适逢新中国60周年华诞,我也越来越觉得祖国在步向成熟的同时又时时焕发出青春气息,这种青春给祖国带来了蓬勃生机,也带来了创新精神,在这种精神和信念的引领下,我将更加努力地奋斗!
(作者为浦东新区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