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09年第9期
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
  作者:马晓辉  

image

马晓辉发言

  我叫马晓辉(晖),是上海民族乐团二胡独奏演员,也是一名致公党员。作为一名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传承者和传播者,能与在座的侨界精英共同参加今天的国庆六十周年座谈会,畅叙对祖国的情怀,心情格外激动。

  我虽然不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但是几十年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尤其是这十几年在世界各地传播中华文化,正在富强起来的祖国真正使我感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共和国六十年的成就刚才大家已经谈了许多,我不再重复,我就从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角度,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谈一些切身感受,与大家分享心中的喜悦。

  我6岁学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之所以在1993年选择参加中国致公党,是因为“致力为公”的宗旨深深地吸引着我。同时,致公党的特殊背景使我有种亲切感,并产生共鸣,一直以来,我因为这份美丽而崇高的信念,手持二胡与世界对话,足迹遍及欧、美、亚、非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先后举办500多场独奏音乐会、大师班讲座及讲学,特别是2003年后主题为“二胡与世界握手――传奇二胡”的全球个人巡回音乐会,内容包括音乐会、讲学、采风、录音、录像、与大师对话,“音乐与心理”,“音乐与美学”,“音乐与科学”,“音乐与哲学”等百余场多种不同音乐形式。

  二胡作为一种纯粹的民族音乐,使我体味到了蕴含其中不屈的民族精神,成为我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选择。于是“让二胡走向世界”,“让二胡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的一座友谊桥梁”,成为我孜孜以求并用心付诸于实践的动力。当我走进西方国家一流的音乐厅,用二胡忘我地演奏乐曲时,那些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国观众都听得热泪盈眶,并报以如雷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时,我在舞台上十分幸福地笑了,为手中的二胡在世界各地传播并赢得共鸣而自豪,为民族文化赢得越来越多不同肤色的人们喜爱和接受而欣慰。

  回想与法国国家交响乐团、日本NHK交响乐团、美国国家青年交响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等世界知名乐团以及国际著名指挥家的合作,首演及创作了大量二胡精品及新的演奏形式;并在德国Schleswig Holstein音乐节、美国Crested Butte音乐节等许多国际知名艺术节上演出;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美国卡内基Weill音乐厅等许多世界著名音乐厅演奏或开独奏音乐会;与Zubin Mehta(祖宾・梅塔)、Isaac Stren(斯特恩)、马友友等世界知名音乐家们合作并受到这些音乐大师的由衷赞赏和热忱推崇。

  类似的例子相当多,比如1999年、2006年二度在华盛顿肯尼迪中心千年舞台举办二胡独奏音乐会专场,成为该舞台“年度最受欢迎的十场音乐会”之一。2006年德国“巴特基辛根节”上,我与钢琴家郎朗、李云迪共同给当地人们带来了极具震憾力的音乐。不仅是演奏,我还是推广中国民乐的积极宣传者,先后在美国、加拿大等全球几十所中外高等学府担任客座教授、访问学者,开创民族音乐及理论精神的新天地,用音乐去传播真、善、美。再有,去年11月我在纽约联合国大礼堂进行系列“传奇二胡讲座”和“二胡与世界握手”独奏音乐会,当地媒体称:“马晓辉用手中的二胡再次征服了纽约观众及联合国官员们”。

  音乐来自于民间,正因为此我非常重视社会上的各种文化活动,积极投身其中。比如深入五里桥社区为市民带去音乐的愉悦,为二胡爱好者讲解演奏的心得;在美国卡内基Weill音乐厅举办的“二胡与世界握手――赈灾义演独奏音乐会”,一家国际知名通讯社是这样报道的:“整场音乐会曲目丰富、形式多样、极具创意、光彩夺目并感人肺腑,在场所有的观众都被马晓辉高超的琴艺所折服而动容,并全体起立激动喝彩”。我因此先后获得许多奖项和荣誉,如:两度荣获“宝钢杯高雅艺术表演奖”、“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优秀表演奖”等,被英国剑桥中心及美国传记研究院授予“20世纪杰出人物”、“国际文化使者”、“国际杰出女性”等荣誉称号。

  我深深明白,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成功,背后完全是日益强盛起来的祖国在提供着坚强有力的支持。60个年轮应该不算短,但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终于使中华民族走出贫困懦弱,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使我这个立志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的音乐人,无论走在地球东西南北的哪一个地方,都能感觉到祖国力量的存在,因而腾生出十足的底气。

  只有两根弦的二胡,虽然结构简单但内涵却非常深刻,它所造就的音乐带着原始又纯粹的激情,演绎着人生的悲苦和欢乐,不仅使悲伤得以释放,同时让喜悦得以共鸣。它的音色是如此的温暖,充满了人性的张力;它的表现力是如此的敏感,洋溢着不同凡响的灵性。二胡独特的个性和它的可塑性,使我深信它能把“中国人独有的气质和魂魄”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这个世界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它,来了解我们的中华民族,来熟悉勤劳勇敢和智慧的人民。在这举国同庆的喜庆时刻,我希望能用手中二胡把中华文化的核心精华传播出去,用琴声营造更温馨、更高远的艺术境界,为和谐社会而努力。

  

  (作者为文化支部党员,本文为作者在上海侨界“爱国奉献六十年”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