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建设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经走过了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六十年来,我国的多党合作事业逐渐步入发展的黄金期。它经历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曲折和“文化大革命”的挫折,经受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严峻考验,顶住了国际敌对势力的西化和分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坚持中创新,在开拓中前进,遇挫折而愈奋,经风雨而弥坚,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概括起来,就是要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人民民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
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中居于领导地位,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也是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这种领导不是组织领导,也不是行政领导,而是政治领导,即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从我国多党合作六十年的实践看,政治领导作为以政党为领导者和领导对象的领导方式,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一是要把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作为实现政治领导的标志。多党合作是在一定政治基础上的合作,并不是组织上的融合。我国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根本上讲,也是对其政治主张的认同。因此,对民主党派领导的根本要求,就是要使其认同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自觉贯彻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保持多党合作的政治方向。二是要把寓领导于民主协商之中作为政治领导的基本方式。在多党合作中,我国民主党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和参政党,是与中国共产党具有平等党际关系的友党,有自己的纲领、章程和组织体系。因此,对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不是靠行政命令,不能搞组织服从,而应寓领导于民主协商之中,通过平等交流、相互沟通和充分协商,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引导,把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转化为民主党派的自觉行动。三是要把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主动性作为政治领导的根本着眼点。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不是单一的、单向的、单方面的,而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特别是我国的民主党派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具有历史责任感、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而且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实现政治领导的过程中,要不断推进多党合作的制度建设,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大力加强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为民主党派发挥作用提供广阔的舞台、创造良好的条件,充分发挥他们在推进共同事业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
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也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富有伟大独创性的政党制度和民主实现形式。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国的多党合作在坚持中完善、在开拓中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世界政党制度中的一枝奇葩。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政治发展实践相结合,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探索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思想,指导和推动了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
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时,针对“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的问题,毛泽东没有仿效前苏联搞一党制,而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两个万岁”的思想,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基本方针,奠定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和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针对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明确了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指出多党合作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由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决定的,决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多党合作的发展方向。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形势下,江泽民同志鲜明地概括了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明确了衡量我国政党制度的标准,提出了民主党派实现政治交接的基本原则,并制定了中共中央第一个关于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文件。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出发,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强调实现政党关系的长期和谐,并在执政党和参政党自身建设上互相促进。中共中央几代领导人关于多党合作的重要论述,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理论体系,为我国多党合作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三、坚持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我国的多党合作是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上的合作,这个政治基础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辉旗帜,反映了我国社会的根本性质,集中体现了包括民主党派成员在内的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也是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贯穿多党合作事业的一条主线。
六十年的实践证明,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中共党员和民主党派成员,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把发展作为多党合作的根本任务,将广大民主党派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上来;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多党合作的政治准则,无论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还是提建议、作批评,都不能背离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和基本原则;必须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不断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学习借鉴世界政治发展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搞西方的议会制和多党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巩固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四、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
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长期战略。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要求:“我们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一些同志轻视民主党派,将他们看作“一根头发的功劳”的现象,毛泽东明确指出:“从长远和整体看,必须要有民主党派。”他们是“一把头发,不可藐视”。针对民主党派成员人数较少的状况,中共中央专门下发文件,帮助民主党派发展组织,使其成员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万多人,发展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六万余人,现在发展到近七十八万人。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基本方针后,周恩来针对一些民主党派成员对“长期有多长”的疑虑作了专门回答:共产党的寿命有多长,民主党派的寿命就有多长。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又将多党合作的“八字方针”进一步完善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1993年,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正式载入宪法。六十年来,多党合作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
实践证明,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最基本的是要夯实“四个基础”,实现政党关系的长期和谐。一是多党合作是以民主党派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必须通过帮助民主党派巩固和发展组织加强自身建设,为多党合作事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二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是在复杂变化的社会政治环境中长期共存的,必须形成、坚持和维护共同遵守的政治准则,为多党合作事业的稳步发展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三是多党合作是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的持续过程,必须通过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使多党合作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领导人的认识变化而变化,不断健全和完善多党合作的内容、形式和运行机制,为多党合作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四是多党合作是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各民主党派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必须坚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原则,对不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具体分析、区别对待,运用“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原则,努力形成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为多党合作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政治生态基础。
五、坚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在中国近代以来从封建专制到人民民主的历史跨越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人民反对独裁专制、争取民主自由的重要成果。这一制度以合作、参与、协商为基本精神,以团结、民主、和谐为本质属性,坚持广泛民主与集中领导的统一,坚持尊重多数与照顾少数的统一,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本质。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始终是与人民代表大会相辅相成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实现形式,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也成为多党合作始终坚持的两条主线。
在多党合作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既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政党关系上,也体现在发挥多党合作制度的功能和作用上。第一,要坚持平等的党际关系。虽然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中居于领导和执政地位,与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作为根本的行为准则。第二,要开展充分的政治协商。政治协商是多党合作的基本功能,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也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实现方式。要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要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坚持把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广求善策作为协商的基本要求,使协商过程和结果成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来源。第三,要真诚接受民主党派的监督。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要把促进执政党更好地执政为民作为民主监督的目的,以提意见、作批评作为民主监督的形式,从知情、沟通、反馈三个环节上予以加强,通过担任各种特约监督员、监察员,增强民主监督的有效性和约束力。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民主监督,主要是扩大民主,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实现形式。(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