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致公党上海市组织诞生三十周年了。我1983年参加致公党,至今也已二十七年,回顾我职业生的涯最后十年,由于参加了致公党,我从一个单纯的科技人员,转变成为一个有政治理想和信念的科技人员。
1953年,我在法国前后毕业于两家国立工学院后,抱着满腔科技报国的热忱,响应周恩来总理号召,踏上了对自己而言还有些陌生的国土。分配工作后,我埋头钻研,把精力全扑到研究科技资料上,几乎不关心政治。“文革”的十年浩劫中,我被下放劳动,到“五七干校”战风雨,斗寒暑,充当劳动力,科研工作只能被迫放弃。这时候,我感到前途渺茫,开始理解为什么说政治是灵魂,政冶是头脑,迷失政治方向的科技是劳而无功、不可能造福于民的。因此,“文革”结束后,民主党派恢复活动时,当我得知我们归侨侨眷的政党――中国致公党于1980年在上海成立组织的消息,就鼓足勇气于1983年春申请参加。时年我已五十又七岁了。我的入党动机比较简单,就是想更多地了解侨政,联系更多的侨界同仁,寻找我们侨界的“家”。当时我根本没想到,加入致公党的决定改变了我职业生涯最后十年的轨迹。
参加致公党后,通过致公党市委、致公党小组组织的报告会和座谈会等活动,以及致公党市委的机关刊物,我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国方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对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按照在中共领导下实现多党合作的提法,民主党派是民主与法制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作为八个民主党派中的一员,在海内外侨界有着广泛联系的致公党是团结侨界力量的主力军。对我这个几十年关在科技象牙塔内的书呆子来说,加入致公党无疑是进入了一个别有天地的大课堂。中共中央虽然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大方针,但在具体步骤上还处在“摸石子过河”的阶段,这就要求处于这个大时代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做到“与时俱进”。我深切感受到致公党为我创造了不断接触探索过程中形成的新成果的机会。当时的涉侨政策就是在这种不断探索中,围绕团结海外侨胞和国内归侨侨眷建设一个富强祖国的目标,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创新。尽菅我在机械工程专业领域中已经是多年的领导,但在参政方面我仍像一个刚入学的大学生,得在实践中补上社会科学这一课。
参加致公党这个情谊浓厚的“家”后,我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侨情。“文革”期间,归侨侨眷曾因有海外关系被视为“嫌疑对象”。改革开放初期,中央致力于拨乱反正,上海曾是“四人帮”的基地,侨政落实工作任重道远。我有幸参加了由董寅初同志领导的“落政小组”,了解到归侨侨眷在人事安排、工资待遇、出境探亲、子女留学、被占住房归还等方面落实中央侨政遇到的阻力,也了解到个别海外侨胞投资国内遭遇的阻力、欺诈、勒索等,深感维护侨权单靠个人力量难度太大,的确需要有一个政党,组织其党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制订有关法规,并且参与全方位的监督,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事实上,我作为一名有着致公党员身份的人大代表,要全面了解某案例,唯有依靠致公党市委,不然根本无法单枪匹马开展相关情况调研,而只有取得了第一手资料,才能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致公党就是一个大课堂,她要求我不作“被动型”的大学生,而要当一个敢于探索未知的“研究生”。她给我压上了可能超出我能力的致公党中央委员、市委副主委以及市人大常委等兼职重担,促进我向致公党内老前辈学习,向身边的每一个从事党务工作、人大工作和侨务工作的同志讨教,再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之中。作为一名来自侨界的人大代表,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代表侨界参政议政。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是代表侨界参政议政,首先是维护侨界权益。关于维权主体,国务院对“归侨、侨眷、华侨、华人”有明确界定,我国“国籍法”又不允许双重国籍。因此会出现一些法律的边缘性问题,而且往往涉及一些海外有名望的华人。比如如何对待国籍有所改变的对象维护其权益,是一个敏感向题。建国以来的事实证明,我国的涉侨政策行之有效、得到了国际上认可。在各地方实施侨政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灵活地加以处理也无可非议。在对一些外籍华人及其国内眷属在国内权益向题上,作为个案灵活处理,既有利于团结海外侨胞,又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收到了良好效果。致公党中央和致公党市委在这方面做过许多工作,使我有先例可循。
二是根据“一视同仁、适当照顾”的八字方针开展工作,“适当照顾”也要从实际国情出发。这是因为归侨侨眷虽然在海外有着广泛的联系、社会影响大,但是比照少数民族、宗教人士、其他民主党派人士等有特殊性的社会群体,所给予的照顾不宜过于突出,要注重各群体之间的平衡。这样的情况经常出现在地方政府对早期旧侨的补贴发放和退休金打折、侨眷子女高考加分、归侨子弟出国留学交培养费等方面。每当我觉得把握不好分寸时,致公党市委总会给予我有益的指导。
三是在讨论法规、视察和监督中,有时需要说服某些干部“依法行政”,但要做到有说服力,就要自已先熟悉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以及有关国标、部标,对我来讲就是做到“依法参政”。那时还没有互联网,更没有搜索引擎,有关政策、法规透明度不高,寻找和查阅文件很费时间精力。因此要有根有据地提意见建议有一定难度。这时候,致公党市委往往会为我提供较有说服力的资料和意见。此外,致公党市委组织了一些课题调研,也为我参政议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四是致公党员中的人大代表虽然不是以民主党派的名义参政议政,但在人大会议上提交涉侨的议案或建议时,需要相互间多征求意见,并与其他来自侨界的代表沟通,对此,致公党市委机关派往人大会议的联络员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总之,我参加了致公党,有了更多机会参与探索改革开放的前沿问题,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见闻,故我深感受益匪浅。
以上是我在改革开放初期加入致公党后参政议政的一些体会,也许只能作为历史资料。现今各国都在争揽人才,我国目前也采取灵活措施,争取海外华裔高端人才,适当给他们以国民待遇甚至更优厚的条件是无可厚非的必然举措。有鉴于此,我感到我国的涉侨政策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当年,加入致公党后周而复始的“学习――调研――实践”循环过程,使我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就个人深层收获而言,我的人生观在实践中得到优化,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得到提升。为此,我觉得致公党组织以及人大这个舞台的确是对自己继续教育的好园地。
(作者为市委原副主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