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10年第6期
学习先进理念 加快发展步伐
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考察体会
  作者:胡奇敏  

  常言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上海世博会开园一月有余,初期观园人群集中在浦东园区,位于浦西的“城市最佳实践区”观者寥寥。经过中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引导以及实施了“东西联动观展”等措施以后,“城市最佳实践区”人流开始密集,但平心而论,看“热闹”的多,看“门道”的少,更有许多“敲章族”,一心只为盖章或者为了获取浦东园区部分国家馆的观展“直通车”而穿梭于城市展馆之间,不听介绍、不问问题、不看展品、不作思考,实在是对世博资源的极大浪费。究其原因,表面上是由于对“城市最佳实践区”缺乏认知,进而在“看什么”的问题上产生了困惑;深层次方面,恐怕是对世博会本身的认识还不清晰、不到位,从而在“怎么看”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笔者有幸于5月19日在“城市最佳实践区”考察了一天,颇有心得,现行之以文,与大家交流分享。

  进入世博园区,尤其是在“城市最佳实践区”,真正要看的是你看不见的东西,是在展品背后蕴含着的世博理念。本届世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认为,这个句子的完整的表述应该是“城市的发展让城市人的生活更美好”,新时代城市的发展靠什么?一靠科技进步,通过提高科技水平使人们的生活更舒适、更便捷;二靠人文情怀,城市的发展绝不能“重经济、轻文化”,恰恰相反,只有一个充满文化底蕴和魅力的城市才会有欣欣向荣的朝气和永不枯竭的动力;三靠环保节能,这是评价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备要件,也是建设一个宜居城市的必由之路。因此,毫无疑问,进入“城市最佳实践区”,看的就是科技、人文和环保三大理念的具体实践。

  在世博园区设置“城市最佳实践区”是本届世博会的一个创举。在这个区域内的76个案例都有自己的原型,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社区、一个村庄,在上述三大理念的实践中都有自己值得推广和分享的经验,而且有一套成熟可行的方案。其中,三大理念结合得最好,同时最令我感兴趣的案例是我们上海提供的“沪上・生态家”,它代表着这座城市,乃至全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馆内陈设的短信墙、肉眼3D电视、会炒菜的机器人、能自动照顾病人的医疗床、会测尿酸的“健康马桶”和“乳腺癌家庭监测仪”等各种生活产品预示着原先被视为“高山仰止”的高科技正以一种细致入微的方式进入并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可藉此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二是,“沪上・生态家”根据流体动力学的原理导风入室,并通过植物(藻类)过滤净化系统,使室内空气保持畅通清新;屋顶可以自由开合,加强自然通风效果,并加装了追光百叶,既能增大室内采光,又能遮阳,这些设计完全符合上海的地理、气候条件,使这一建筑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三是,“沪上・生态家”所需能量来源于太阳能薄膜光伏发电板、静音垂直风力发电机等设备所产生的清洁能源,管道煤气利用效率可提高30%以上,整幢建筑比同类建筑节能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节能型住宅。同时,该建筑本身广泛采用老石库门住房拆除后的废砖、长江口淤泥空心砖、建筑废料和粉煤灰合成砖、工业废料制作的脱硫石膏板等材料,真切地诠释着生态环保的价值理念。四是,该建筑周边及建筑内部布局合理,绿化空间大,专门为儿童、老人、残障人士设置的生活用具随处可见,人性化、生活化氛围浓厚,“以人为本”得到了最为直观的表达。

  “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居于城市。”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用这句话来解释人类为何创造城市。2000多年后,为了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世界齐聚上海。在“城市最佳实践区”,世界各国的优秀案例比比皆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就在“沪上・生态家”之侧,便是世博会零碳馆(即伦敦案例馆)。作为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伦敦已然经历了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城市病”,曾几何时,它的母亲河――泰晤士河之脏堪比治理前的苏州河。痛定思痛,如今伦敦市政府对建筑节能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并且着眼于低碳的未来城市发展。此次提供的“零碳”案例可见一斑:该建筑内所需的电能和热能,全部由居住者产生的各种垃圾转化而来,从而使建筑首次拥有了资源搜集的能力,不仅不需要借助外部能量,还能对外供给能量,为我们这些访客提供了既环保又舒适的未来生活体验。西班牙马德里馆和法国阿尔萨斯馆,除了太阳能利用、垃圾无害处理等环保措施外,在建筑自身节能方面分别展示了两套系统,马德里的廉租房――“竹屋”采取的隔热措施,即在本体建筑外包上竹片,阿尔萨斯馆则采用水循环系统散热,在建筑外墙上设计循环“水帘”,清洁无害,美观大方,而又经济实用。在马德里“竹屋”边上的那颗空气树极富创意,直径12米的十边形钢结构建筑内安装着自动开启的百叶窗和直径7米的“引风机”,顶部安装有太阳能发电板,能够实现能源自给;它还可以通过喷水管道以及忍冬、常青藤等攀援植物进行空气调节,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气,有效减轻城市中心的“热岛效应”。笔者进入“树”中亲身体验了一回,感觉非常舒适。此外,这颗“树”由轻质可再生材料制成,可以轻易拆卸并移动到其他任何地方,不禁令人想起我国古代大科学家――制造了浑天仪、地动仪的张衡,大家仿佛回到了那个能工巧匠辈出的时代。

  “城市最佳实践区”还有两个地方不能不去,就是“城市中的乡村”――成都“活水公园”和“乡村中的城市”――宁波“滕头村”。走进“活水公园”,仿佛置身于一座极具现代田园风格的“街心花园”。花园虽然不大,但拥有森林般极好的环境,它将社区和公共空间的雨(污)水进行有效收集、通过对生物自洁功能的发掘,进行水的处理和循环利用,营造园林景观和公共空间与周边环境和谐相融,整个园区流水潺潺、绿树成荫,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思想和“人水相依”的生态环保理念。滕头村营造的则是一种“村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生活模式,充分运用江南民居特色的建筑元素,以空间、园林和生态化的有机结合,凸显“江南水乡、时尚水都”的地域文化,展示城市与乡村的良性互动,探究和实践未来的人们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世博会不是嘉年华,参观是为了更好地实践,具体来说,就是如何学习优秀案例,转变发展理念,调整发展结构,推进我们“国际静安”的建设。笔者目前从事的环境保护工作契合世博理念,且“在环保、言环保”,故在参观“城市最佳实践区”以后,想就静安区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谈一点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静安区地处中心城区,以第三产业为主,原有的工业污染企业基本外迁完毕,区域范围内产生的各类污水已全部实现纳管排放,危险品、辐射源、固体废物等环保问题亦不突出,但却并非没有环保问题,实际上,环保问题是时代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物,并且时刻与时代背景和经济社会现状保持着同步,人类的发展不能倒退,环境保护的问题也就没有终点,只不过,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环保问题各有其侧重和表现形式而已。目前,静安区在环保方面主要存在区域噪声值过高、餐饮油烟气过浓、空气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似乎很小,但这正是高层次、快速度发展必须面临的普遍问题,而且很难解决。究其本因,无非是三个“不配套”:

  首先是理念与行动的不配套。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从中央到地方对环境保护问题都非常重视,环境质量的优劣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然而,这样的“大环保理念”尚未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也就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一个“环保发展”的思想基础,导致在行动上、在落实上不到位。举一个小例子,为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静安区也在积极倡导“环保出行”方式,可是区域内的自行车道日益缩减,又缺乏修理自行车、停放自行车的场所,“环保出行”很不方便。反观“城市最佳实践区”丹麦奥登赛展区,设置有专门的自行车道、饮水喷泉、轮带充气站、舒适的停车场所等,据了解,正是这些措施使奥登赛市中心26%的人骑车出行,50%原来用汽车出行的市民改用自行车出行。再比如,为减少氟利昂的排放,欧洲许多城市很少使用空调,而采取自然隔热、散热的办法,这些并非高科技的办法在欧洲城市展馆中非常普遍,而且十分经济,但在静安区基本看不到。所以,在传统污染源基本消除的情况下,环保工作要向高层次、精细化发展,必须先从转变理念出发,使环保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从而在行动上自觉实现环保的各项要求。

  其次是法律与现实的不配套。从全国范围看,目前的环保法律更为关注的是重点环境污染的治理问题,而对于一般污染,如像静安这样的中心城区产生的噪声、油烟等污染,法律规定的操作性不强,经常存在所谓“大帽扣不上,小帽盖不住”现象。这一问题与欧美国家环保法律条目细致、措施完善、要求严格相比,差距甚大。

  第三是文明与自律的不配套。自律是文明的基本要求,环境文明也不例外。在静安区经济社会建设成绩斐然,环境质量日趋优良,环境保护日益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前提下,人们的自律显得更为重要。但从实际情况看,即使在静安区这样的中心城区,环保自律仍远未成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生活习惯,人们在要求享受环保权益的同时常常忽略自身应当承担的环保义务,这一点可以说与“国际静安”的要求相差甚远。

  针对上述“不配套”,结合这次观展考察,笔者想对进一步推进静安区环保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拓展环保领域,调整环保格局。在“大环保”的理念下,形成政府推进、环保牵头、各方配合的“大环保”格局,健全和落实环保工作长效机制和相关的责任机制,在严格控制和逐步消除环境污染的前提下,不断美化、优化居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现阶段可考虑建立专门的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整合环保、市容、工商、城管、卫生等各相关部门的职能,将包括污染防控和治理、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城区生态保持和维护等在内的环境问题整体纳入联席会议框架内予以协调处理,打破部门限制,充分利用行政资源,有效提高环境保护工作向社会各领域的延伸度。

  (二)完善法制体系,深化污染治理。建议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出发,根据静安区实际,对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研究制定专门适用于中心城区的更为严格的实施细则,加大治污防污工作力度和行政执法工作力度,更加注重强化有关单位在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方面的责任,确保污染治理和整改措施得到落实,做到“新帐坚决不欠,老帐逐步还清”。

  (三)加强宣传教育,推进环保自律。以“绿色家园,共建共享”为宗旨,以世博会为契机,以宣传世博理念为抓手,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扩大环保工作的宣传面和知晓度,逐步提高市民环保意识。尤其是在继续加强对党政机关公务员、中小学生、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社区居民等“四类人群”进行环保宣传基础上,开展社区基层干部的集中宣传培训,使他们掌握必要的环保知识,更好地配合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同时,注重生态道德教育,广泛动员市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资源回收利用活动,增强人们的自律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到2008年底,全球已经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未来这个数字还会膨胀性增长。我们在享受城市文明带来的幸福时,也在“咽下”由工业化驱动城市化带来的苦果,诸如人与环境的矛盾、交通的压力等等。既然城市化的步伐不可阻挡,就必须从城市文明的发展中汲取智慧和生存的艺术。城市最佳实践区正是这样一个充满智慧的展台,从这里,人们设计着城市的未来,其间的千差万别,留有历史的烙印,更有都市人对“诗意城市生活”的思考。我们要加快建设“国际静安”,则在城市实践领域应当有所建树,必须有所建树,以契合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国际化”,早日“国际化”。

  (作者为静安区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