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上海市委在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注重继承和弘扬组织初创至今所凝炼而成的优良传统,把加强自身建设和提高参政履职能力紧密结合,充分发扬自身“侨”、“海”特色,在各方面均体现出了涉侨参政党的价值。
厚重的致公党历史,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2010年9月20日,已故致公党中央主席、著名爱国侨领董寅初同志诞辰96周年纪念日,上海奉贤滨海古园风和日丽。随着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王钦敏郑重地揭开覆盖在铜牌上的红绸,百余位党员代表和各界人士共同见证了设立在园内的“董寅初陈列室”作为致公党传统教育基地正式启用的历史性一刻。这个挂牌仪式,不仅是今年致公党上海市委基层组织建设年的重要活动之一,也是市委纪念上海建立致公党组织三十周年系列活动中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生力量补充进致公党组织,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在了各级组织面前,那就是如何让年轻党员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如何让致公党前辈的优良传统在年轻党员中得到继承与弘扬。为此,致公党上海市委以重大活动为契机,开展宣传本党派“致力为公”、爱国奉献的传统教育。比如,近年来市委就曾独立或与本市其他单位联合举办过诸多宣传致公党和侨界成就的活动,在全市党员中引起了极好的反响。今年恰逢中国致公党成立八十五周年,上海建立致公党组织三十周年,市委通过几年精心筹划,搜集、整理、编辑了大量史料,推出了《上海文史资料选辑――上海致公党专辑》,于今年初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和座谈会。该书连同《家国社稷风雨情――民主党派在上海》一书,成为党员学习致公党传统的有益教材。
上海,是近代中国最早开埠的口岸,也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归侨侨眷及留学归国人员众多,著名爱国侨领董寅初就是这些侨界人士中的杰出代表。作为致公党上海组织的创始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亲身实践者,他和许多党内前辈一起,为致公党在上海的创立和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致公党的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何运用好前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使其在新时期的民主党派思想教育中发挥出巨大作用?市委经过慎重研究,创造性地作出决定,把滨海古园内的董寅初陈列室建立为致公党传统教育基地,以此永远纪念这位致公党的卓越领导人,为广大致公党员搭建思想教育的新平台,向社会开启介绍致公党成就的新窗口。致公党中央原主席罗豪才在视察这一基地时,对上海市委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老领导、老党员也把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致公党传统看作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基层组织建设年的活动中,他们不顾年事已高,或深入基层上党课讲党史,为基层工作作参谋,或在市委刊物、网站上发表文章畅谈自己的履职体会,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们身体力行“传、帮、带”,为年轻同志作出了良好的表率。
基层组织的发展,是致公党的事业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
2010年8月17日,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张立军冒着酷暑来到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委员会调研,参加该委员会召开的扩大会议。张立军认真听取了委员会上半年的工作汇报,了解了支部改选、专委会增设及工作制度制定等情况,并对委员会工作进行了悉心指导。领导下基层是致公党上海市委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市委主委吴幼英带头率领市委班子成员深入到基层组织中去、到广大党员中去,倾听基层的意见与呼声。仅今年到目前,市委领导就已开展了八次走访基层活动。这期间,市委先后向基层下发了了解基层组织状况和党员思想情况的问卷,获取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形成了多篇反映侨海关系、基层组织现状、党员发展状况、新一代党员特点的调研报告。这些调研成果,为市委进行工作部署提供了决策依据。
针对目前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为顺应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要求,市委把吸纳高层次优秀人才入党、完善组织结构、创新组织建设模式放在了组织工作的重要位置,所有这些,都为致公党上海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今年来,市委已经发展党员110名,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占到57.7%,有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主动提交入党申请。此外,市委在上海海事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新建了支部,并制定了组织建设的5年规划,按照这一规划,还将有4个区建立区委。
市委鼓励各区根据自己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积极推广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并为各基层组织交流经验搭建平台。在今年9月21日市委召开的基层组织建设座谈会上,各基层组织代表畅所欲言,介绍了近年来各自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以普陀区委与华东师范大学支部“区校共建”的经验,浦东新区区委与张江园区共建并催生张江支部、服务园区留学归国人员的经验,静安区委与区侨联强强联手开展为侨服务的经验,以及各基层组织拓展横向联系的经验等格外引人注目,得到了出席会议的王钦敏常务副主席的肯定。许多与会同志表示,好做法丰富了见闻,好经验开阔了思路,为今后深入开展工作提供了裨益。
举世瞩目的世博会,是党员展现才华的广阔舞台
2010年4月15日下午,上海音乐厅内琴韵悠悠,欢歌连连,一场以“相聚上海,情谊世博”为主题的文艺演出一次又一次把全场的气氛推向高潮。这场演出的组织者就是致公党上海市委,而在台上演出的,绝大多数是致公党员。致公党中央主席万钢和一千多位党员一起观看演出,不时为台上演员们的精彩献艺报以热烈掌声。这场近年来致公党上海市委组织的最大规模的活动,奏响了全市党员“致力为世博”的前奏。
在迎世博临近百日倒计时冲刺之际,市委于2010年1月15日召开了“致力为世博”动员大会。会上,市委主委吴幼英向全市党员发出号召:和全市人民一起,做好世博会的东道主;以世博会为契机,拓展参政议政的题材,丰富履行参政党职能的内容,为上海实现新一轮发展战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全市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正是根据这一号召的内容,把为世博添砖加瓦当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直接表现,积极做好各项工作,全力以赴投入到迎博、办博的工作中。
世博期间,接待任务甚为繁重,仅市委接待的国外宾客就达10批102人次,更不用说来自国内各地的宾朋了。各基层组织、党员个人接待的海外亲朋人数至今仍无法完全统计。海外亲朋在感受祖国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对上海市致公党组织和致公党员的热情周到服务,予以了高度的评价。
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参与、服务世博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有青年党员世博文明一日行活动,“我为世博做什么”演讲活动,世博知识与文明礼仪宣讲活动,庆世博书画摄影展……无不烘托了世博盛会的气氛,宣传了世博的理念。更多的党员则是作为世博场馆建设者,作为世博活动的策划组织者,作为世博展品的制作者,作为世博演出的参与者,作为世博歌曲的创作者,作为世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又一个微小而重要的“螺丝钉”,作为活跃于大街小巷的世博志愿者,在风雨中、在烈日下、在工作台前,为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挥撒辛勤的汗水。
世博会亦成为各级组织和党员参政议政的重要内容,到今年10月底,仅市委层面,就提交了5件世博政协提案、66篇世博社情民意。这些建议受到了中共市委、市政府及世博组织方的高度重视,其中多篇社情民意得到了市领导的批示,为完善世博会组织工作作出了贡献。许多党员还把目光投射到后世博的广阔空间中,为上海“十二五”期间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出谋划策。
社会服务的广袤热土,凝聚了上海致公党员的拳拳爱心
2010年5月30日,在徐家汇美罗城广场聚集着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洋溢着青春的朝气,热情地向来往游客介绍着面前桌上的各类物品。短短一个上午,卖品所得就达到了人民币19010元。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销售会,而是由致公党上海市委青年工作委员会组织的慈善义卖,这也不是致公党上海市委第一次组织此类活动,在去年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市委青年工作委员会就已经通过慈善义卖,为当时正在筹备的“上海致公爱心基金”募得了第一笔善款。
致公党上海市委开展的爱心奉献、社会服务活动由来已久。特别是在汶川特大地震后,市委为把党员的捐款用到实处,确定了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留得下”的项目原则,把“安龙学校致公科普活动中心”作为中央与市委共同援助四川都江堰市重点项目之一。这一项目今年3月正式揭牌,为当地莘莘学子提供了学习科学知识的现代化课堂。万钢主席在视察该中心后欣然题词“感悟知识,致力创新”。
随着捐款数量的增多,市委领导敏锐地意识到,唯有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款项管理机制,才能更好地让党员的每一笔捐赠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市委为此于2009年7月31日建立了“上海致公爱心基金”。经过一年多的有序运作,善款管理日益规范、成熟。经由这一基金,玉树地震灾区、舟曲泥石流灾区分别收到了来自致公党上海市委的捐赠。
捐款捐物,只是致公党上海市委社会服务的一个方面,在市委及各级组织的共同努力与不懈坚持下,以医疗咨询、法律援助、社区共建、社会公益劳动等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服务方式已经形成了长效运行机制,一个立体的社会服务体系正得到完善。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在于将其内化为党员的价值追求,外化为党员的行为自觉,这正是致公党上海市委所要达成的目标。市委将继续以党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普及,着力强化实践推动,注重抓好融会贯通,为建设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参政党队伍作出不懈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