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11年第11期
小忆新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作者:陈同艺  

image

  由国家电影局主办的《“新中国电影选萃”回顾展映》,自2011年11月起在全国上映五十部新中国电影的优秀代表作。新中国电影已走过了六十几年的光辉历程,那些优秀影片教育过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回忆和思考新中国电影的诞生、起步、发展,追昔抚今,温故知新,很有意义。

  新中国的第一家电影制片厂是1946年10月在黑龙江省鹤岗市,解放军接收了伪满电影厂后成立的东北电影制片厂。新中国的第一部故事影片《桥》,就是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描写钢铁工人为支援解放战争,克服困难修复桥梁的故事。导演王滨,主演王家一、陈强、张平。拍摄时,摄制组下到工厂,办公和住宿都在一节破旧车厢里,边劳动、边拍摄,拍摄用的摄影机是老掉牙的法国机器,没有取景框,摄影�通过镜头看画面,拍摄时还要手摇马达。影片在建国前上映,反响十分热烈。此后,东影又译制了我国早期的译制片《青年近卫军》,以及摄制了《白衣战士》、《白毛女》等故事影片。后来东影改建,成为长春电影制片厂。

  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和半壁江山,为新中国摄制的第一部故事影片,竟是在1949年跨越新中国诞生前后拍摄的。这部影片就是《乌鸦与麻雀》,由昆仑电影制片厂摄制,陈白尘(执笔)、沈浮、徐韬、赵丹、郑君里、林谷集体编剧,郑君里导演。在最近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赵丹》以及崔永元拍摄的《电影传奇》中,部分还原过当年拍摄此片的场景,还真有几分传神。影片在解放军大军南下时,已开始筹备摄制,但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当局破坏,几次被勒令停拍。剧本遭到反复审查、否定,后来摄制组为防止特务破坏,就使用两个剧本――一个供拍摄的真剧本,一个是供审查的假剧本,真剧本藏在摄影棚顶上的隔音响的稻草里。但影片依然拍拍停停,最终还是被迫停了下来。大家都盼着解放后能继续拍摄。上海解放后,电影工作者热火朝天,以百倍热情积极投入拍摄,终于将该片完成,使之在全国上映。这部表现上海小弄堂居民团结一致同国民党反动派的一个小官员机智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的轻喜剧影片不仅久演不衰,还在国内外多次获奖,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

  从影片《桥》到《乌鸦与麻雀》,新中国电影在艰难中起步,历经风风雨雨,成就卓绝,而且早早确立了一条民族化的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这条路越走越宽广,直到六十年代的《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八十年代初的《天云山传奇》、《喜盈门》、《芙蓉镇》、《城南旧事》,以及后来的《人生》、《老井》、《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生死抉择》、《唐山大地震》等等,都是在这条路上前进的。尽管一段时期以来,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倾向,但引领主流的依然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

  同时,新中国电影在摄制技术和片种开拓上,也有巨大的进步。新中国的第一部彩色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第一部宽银幕故事片《老兵新传》、第一部彩色立体宽银幕影片《魔术师的奇遇》,先后由导演桑孤、沈浮执导摄制完成。上影拍摄《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因灯光照明不够,由陈毅市长亲自批准防空部队的探照灯支援,成为业内佳话。

  到1959年新中国诞生十周年大庆时,竟有《林则徐》、《青春之歌》、《五�金花》、《冰上姐妹》、《林家铺子》、《风暴》、《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聂耳》、《老兵新传》、《回民支队》等�二部优秀故事影片以及相当数量的美术片、记录片、科教片、译制片等献礼上映,集中表现了新中国电影工作者辛勤劳动、勇于创新的巨大成就。在故事片中,由于上影出品的《林则徐》和《聂耳》恰在一头一尾,所以戏称为“红烧头尾”。这些影片,以及六十年代的《甲午风云》、《红日》、《永不消失的电波》、《早春二月》、《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等等影片,必将长久地留在我们中老年人深刻而美好的记忆里。

  (作者为广电系统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