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由上影集团作为出品方之一的史诗巨片《辛亥革命》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电影《辛亥革命》以秋瑾就义轩亭口、殷红的鲜血浸透了“辛亥革命”四个大字作为开头,这似曾相识的一幕让我不由回想起当年上影厂1983年独立出品的辛亥革命题材影片《秋瑾》片尾的悲壮――刽子手的屠刀高举起来,秋瑾的一腔热血洒在黑沉沉的中国大地上,红色浸润了整个画面……它如血写的惊叹号,震撼着每一个观众的心灵。
辛亥革命先驱秋瑾的英雄事迹曾广为流传。然而专门以秋瑾为主人公拍摄人物传记作品,当年的上影厂可谓开了历史先河。与同时期同由上影厂出品的同类型题材影片《革命军中马前卒》相比,《秋瑾》一片留给我们这些专业影评人的印象似乎更为深刻,时至今日依然记忆犹新。
《秋瑾》一片由谢晋执导,其原著为夏衍和柯灵,改编者为黄宗江与谢晋本人,其编导的阵容绝对是当时影坛的大手笔。他们从历史真实的“大处着眼”,却又在刻划人物性格和娓娓动情之处落笔,集中表现了自1904年至1907年英勇就义期间的革命生涯。导演从“五千余年古国死”到“秋雨秋风愁煞人”,以秋瑾惊风雨泣鬼神的诗作为构思和贯串,在诗情画意中,表现革命志士的豪放壮烈。这种表现手法偏重“侠”气的传奇色彩,在当年的确别具新意。
秋瑾这位我国近代史上的女英烈牺牲时年仅二十八岁。编导运用电影艺术手段,着重展现秋瑾革命青春最后几年的精神面貌。影片开始以简练的史诗般的画面,表现清末统治者腐败无能、丧权辱国,老百姓民不聊生、颠沛流离。这组镜头还交待了秋瑾丈夫苟且偷安导致她毅然抛却珠翠,洗净铅华,东渡日本寻求真知的思想脉络和行动,揭示了秋瑾忧国忧民的情绪。秋瑾是大家闺秀,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对她书写反诗,弃家走上革命道路,人们不易理解。为此,导演毫不吝啬地展示强烈的时代气氛,如徐锡麟举事那样大规模的历史场面,既是为了再现历史的典型环境,又是为了使观众对秋瑾的思想基础和家庭裂变加深理解。这样细致的处理在时下的一些影片中已经很少见了。
谢晋善于细腻入微地描绘各个时期妇女的形象,表现她们坎坷的生活命运。这一点,早已为《红色娘子军》、《女篮五号》、《舞台姐妹》等电影所映证。在影片《秋瑾》中,谢晋同样注重在真实典型的历史环境中,丝丝入理地刻画秋瑾和她的朋友吴芝瑛、徐寄尘、女仆秀蓉几位性格相异的妇女形象:吴芝瑛的雍容华贵和她对革命的改良态度;徐寄尘的温存、不幸和对革命的同情。她俩从不同侧面衬托了秋瑾在历史变革的大时代中敢做敢为的性格。秀蓉的软弱和对秋瑾的深情,也给了观众比较深的印象。影片上映后,曾有人批评秀蓉这个角色虚构的,从人物设定的角度看,对影片中部分真实历史人物的形象有所冲击。其实,传记题材的故事影片并非历史教科书,影片编导从反映历史本质出发,只要不是天马行空般戏说,虚构某些并非主要的真人假事、假人真事、假人假事,也是允许的。谢晋是一位勇于追求创新的导演,但他从此类历史人物传记题材的影片实际出发,没有过多地搬用技巧,而是刻意求工地、朴实逼真地再现那个历史时代的典型人物,恰恰是值得赞许,并值得如今的导演学习的。
秋瑾英姿飒爽,但毕竟是个有家室有子女的人,她同样有着丰富的感情。但是关于这方面的史料却不多。影片编导为了刻画人物的需要丰富了许多细节,细腻地描绘她的儿女情长、姐妹情深。这应该是允许的。对她的丈夫王廷钧的描写,影片创作者也是有分寸的。王廷钧最后向清廷官吏求情这场戏,对这一人物褒贬得当,入情入理。秋瑾离家出走前幼儿小女分玩具时的对话,写得颇有感情,引起观众的共鸣。秋瑾与秀蓉和孩子们的依依惜别,以及她在日本街头所见而引起的隐隐思念之情,和最后秀蓉探监与秋瑾诀别……,这一条写情的线索丰富了秋瑾的形象,基本是成功的。影片《辛亥革命》中,开始不久与结尾之前林觉民烈士的《与妻书》以不同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也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至于秋瑾和徐锡麟纯真的革命情谊,也真挚感人。那场在大禹陵下暮色中离别的戏:夜色溶溶,景色朦朦,两人语重心长而又光明磊落,那悲壮的气氛,给观众以丰富想象的空间,较好地体现了导演善于挖掘人物内心世界而又含蓄的创作风格。俯视全片,编导于“义”处浓墨挥洒,令人激愤;于情处则又细致委婉,动人心弦。像“雨中操练”、“徐锡麟举事”、“富士山下纵酒舞刀”等几场戏,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记忆中,《秋瑾》这部影片公映后,各方反响还是比较强烈的,并以肯定的意见居多,即使是持否定意见者,往往集中于次要人物的设定、个别演员的表演火候以及秋瑾被捕情节的设计等方面,并没有人对大的历史事实提出否定,更没有出现如今历史题材电影上映后片中人物后代横加指摘影片有违历史的情况。仅就这点而言,老一辈电影艺术家们一丝不苟的严谨工作态度就值得如今的电影工作者乃至全体文艺工作者好好学习。当然,影片《秋瑾》的价值,以现在的角度看,还远不止于此。在改革开放初期,这部影片的出现,对于引发人们认同并追求改革的共鸣,对于填补影视创作领域中在反映特定历史和特定历史人物的空白方面,都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即使放到今天,我认为,除去一些电影科技方面的因素,它依然是一部优秀的影片。
(作者为广电系统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