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纪念建国60周年、人民政协成立暨多党合作60周年
火花为我天生之爱
选稿:致公党闵行区委   作者:韦清  

image

上世纪60年代末·农场田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收藏活动有声有色,收藏队伍迅速壮大。面对如此喜人局面,我不觉想起自已的收藏之路。

  我是“老三届”高中生。我的收藏爱好,始于在上海市斜土路第一小学读书之时。上世纪50年代,人民生活水平是不高的,为了能买几枚自已心爱的信销邮票,我省下早餐买大饼油条的6分钱,和两位同样喜爱邮票的同学,欢蹦40分钟,到位于市中心淮海中路的伟民集邮商店买邮票,放学回家把玩。每每母亲追问早饭是否吃过时,我总是坚定地回答:“吃过了!”我也记不清学生时代少吃了多少大饼油条,然而,两本简陋的小集邮册已插满了图案好看的信销邮票。

image

上世纪80年代初·外国友人在火花前留影

  “文革”初期,出于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热爱,信封上的《毛主席去安源》邮票大都不盖邮戳,许多人反复使用,我却从舅舅寄来的信封上浸泡下这枚邮票,让其保存在集邮册中。上世纪60年代,在上山下乡一片红的日子里,我去了上海崇明岛上的长征农场。每月18元的工资,对当时正是能吃会用的青年来说,生活是拮据的。不过,我每月硬是从嘴里省下一元钱,趁6日、21日场休时,步行一个小时到镇邮电局买回几枚纪念邮票。给父母、朋友寄信时,总会加上一句:收到信后,按邮票边框一厘米处剪下,寄回给我。待集到10枚左右时,用搪瓷饭碗盛上清水浸泡,再贴在揩净的窗玻璃上,将要干时,从窗玻璃上揭下邮票夹在书中。积腋成裘,我也集齐了好几套文革邮票。尽管生活是清贫的,但苦中有乐,多少回被梦中见到的新邮票兴奋得醒了过来。

image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接受集体采访

  上世纪70年代,我到了由毛主席亲自圈定、为解决人民大众穿衣问题而建的上海石油化工总厂。那时,正是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建设初期,交通工具只有汽车及简陋的车厢,有时还是棚车,短短的70公里路程,需要2个小时,甚至更多。在厂休日回市区时,我总是挤时间去当年位于南昌路的邮票交易市场逛荡,有一次,一位年长者手中邮册里五彩缤纷的纸质藏品吸引了我的眼球,询问后,知道了这是火花,从此,火花闯进我的业余文化生活。它像一块巨大的磁铁,牢牢地吸引着我。我想拓展自己的业余爱好,但当时30余元的工资,难以拓展自我爱好,但又摆脱不了火花的魔力,好像火花为我天生之爱。我在生活和爱好之间徘徊。

image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留影于普陀区少年宫

  有一天,也不知道是哪根神经将我接到用多年精心积累起来的邮票换火花之上。每当我从邮册中抽出一枚枚皆为故事的邮票,心头就有一阵阵刺痛;当一套套火花插进自制的火花册中,心花是一朵朵怒放。痛苦与愉悦同在,邮票和火花并存。邮票的存量在明显地减少,但火花的套数不断地增多。现在静心而思,我的收藏之路走对了,短痛换来了长乐。

  自从火花成为我的主要藏品,也成了我的中国火花主集,虽然本土火花收藏难度大,但我坚持不懈。我不仅将目光放在藏品上,还将精力化在藏品研究及有关资料中,从中国火花发展史中可以看到我们民族的发展史,从而激发起爱国热情。面对匠心独具的中国火花,我几乎废寝忘食地整理、欣赏、研究。当看到自已撰写的火花研究心得,发表在《新金山报》、《中国火花》、《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中国收藏》、《收藏拍卖导报》等诸多报刊上时,愉悦之情油然而生,并感谢编辑的慧眼。

  为了更好地与各地藏友交流藏品及研究心得,提高鉴赏能力,我自费自编自刻自印过《花之友》刊物,得到藏友们的鼓励和首肯,进一步开阔了视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求,还增加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收藏队伍不断壮大,有关出版社出版了有关收藏的书籍,我有幸参加了国内首部由故宫博物院专家和上海收藏界人士共同撰写的大型工具书《中国收藏与鉴赏》,以及《实用收藏大全》、《文化鉴赏大成》等书籍。2002年,我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策划了“收藏与鉴赏系列”丛书,还出版了我个人的火花专著《火花收藏与鉴赏》。

  为了更多更好地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让更多的人共享火花艺术之美,我曾多次举办过个人火花精品展览。1984年元宵节在当时的石化文化宫举办的火花展览,引起数万石化职工及家属的极大兴趣,连援建的日本、德国专家也啧啧称道,正在石化访问的高级代表团也来参观,当年的总厂党委书记也风尘仆仆地赶来祝贺。在普陀区少年宫展览火花时,来自西德、澳大利亚、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朋友,友好地拉着我的手,在中国火花前合影,还排着队在留言簿上端端正正地签名,并连声说:“了不起,中国!”“谢谢!”“我看到了文明中国!”面对如此热烈场面,我兴奋不已。为了更好地探讨我国收藏事业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我在1986年9月10日创建了全国首家家庭火花博物馆――韦清火花藏馆,1987年8月18日被中国博物馆学会破格引收为会员。

image

上世纪90年代初·石化火花展览

  在各级党组织的关怀下,在收藏同仁及朋友的支持下,我多次被推上上海电视台、石化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东广电台、《人民日报》、《中国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上海文化年鉴》,观众、听众、读者不仅了解了我的收藏情况,也看到了我们祖国数十年中的巨变。在伟大祖国60华诞之际,我默默地告诫自己:别忘了脚下的这块土地,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一切从零开如,为收藏事业再奉上微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