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六十岁生日前夕,我们一些退了休的海运老职工聚集在黄浦江畔原工作过的办公大楼内,座谈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畔的发展和变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标尺之一。小时候,父亲带我到爷爷家,总要走过外滩。记得我第一次看到航行在黄浦江上的万吨海轮时,就指着海轮高兴地大声喊起来:“船,大船!”
我们这些退休人员中有不少是从小生长在这座城市中的老上海人了,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年代我们自始至终地在海运战线上工作,所以对上海的这方面历史,对黄浦江两岸的变迁非常了解。从肇家浜的臭水浜填河造路,讲到曹杨新村的建设。从苏州河两岸到黄浦江两岸都有什么工厂,讲到六十年代嘉定、闵行、吴泾工业区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金山、宝钢、浦东、漕河泾等工业区的建设。从申报、字林西报、新民晚报、文汇报和泰晤士报的旧址,讲到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新址的气派。有的老同志还把他的研究成果告诉大家,上海曾经是远东第一大都市,高楼大厦林立。但是,上海的高楼大厦的计算没有几个人去研究过,按照旧上海的英制规则,平面叫G层,二楼才叫一层。建国初期,上海超过十层的高楼其实就只有17栋。他们是外滩的上海大厦、中国银行大厦、和平饭店、上海外滩的档案馆;苏州河北路的开封路仓库;延安路上的黄浦区公安局大楼,中汇大厦;江西中路福州路口的新城饭店、原冶金局大楼、福州大楼和福州大楼新楼;淮海中路的锦江饭店和锦江饭店新楼。南京路上的国际饭店、中百一店、永安公司新楼和四川中路口的申银证券大楼。最高的国际饭店才24层,现在上海10层以上的新建筑有数千层之多。如果站在东方明珠塔观光层上看浦东是世界级的规格,看浦西则是一片望不到边的高楼大厦,这就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真正的上海市容。

我们这些退休的老人谈起黄浦江畔的历史变迁,祖国60年的发展,谈了许久、许多。这一切的变化引起了我们的深思,有一位说:共产党领导是主因,没有国家的统一,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没有发展,就没有这一切,上海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们这些曾经在上海运输行业工作过的人,又说起了上海的运输,即现代称为物流。上海物流在我们这些退休人员中有着说不完的话,讲出了自己是如何与海运和铁路运输打交道,如何进行货物转运等。又说上海地理位置很好,既是长江的入海口又处于中国沿海与北太平洋的中间线上,对发展航运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老人们从苏州河两岸的码头、仓库,黄浦江两岸的十六铺码头、杨子码头、公平码头、汇山码头和其昌栈等,讲到上海港务局、洋山港的发展变化。老人们的话让大家了解了上海一段物流演变的历史,这可是课堂和书本里难以学到的知识。当谈到黄浦江畔60年发展的历史的时候,大家也有伤感的表现。我们这些老年人大都不爱拍照,不买照相机。大家遗憾的是没有能把上海许多有特色的旧建筑给拍摄下来,有位老同志说,当得知上海杨树浦发电厂80米的钢铁烟囱已拆掉的时候,他难过了好长时候,那可是上世纪30年代远东最高的钢制烟囱,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烟囱了,如能把它保留下来,作为历史教育的实物和旅游项目有多好?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啊。
在谈到现代物流时,我们这些老人与在座的一些年青搞物流人的人相比,有点关公面前舞大刀的味儿。我们一丁点的声音都没有,只能静听他们讲解现代物流发展状况。现代的海运船舶已经进入了大发展时期,船舶不是万吨级的了,而是大型化、现代化。特别是货、油轮更是巨型化,大批集装箱巨轮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中国海运战线上。我们这些老海运人员,望到了这些新中国的崭新巨轮,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航遍五大洲、五大洋,那种扬眉吐气的自豪感不用说了,我们望今忆昔,60年的变迁,真是感叹不已!我们感叹祖国跟上世界发展的脉搏,感叹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感叹祖国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祖国60岁生日,60年辉煌历程,成就不计其数。她的儿女们正站在黄浦江畔,谈论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如同滔滔江水,久久不停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