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纪念建国60周年、人民政协成立暨多党合作60周年
我们的人生伴随着祖国六十年的灿烂辉煌而焕发光芒
周浦义诊组--方厚贤、杨容
   

image

70年代方厚贤、杨容在风雪大别山留影

  在举国上下共同迎接我们共和国六十周年的时刻,我们感慨万千,祖国60年的发展,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

  回味我俩这60年来的人生,心中暖流涌动、激情奔放,有太多的肺腑之言要诉说……

  我们这对夫妻,人们都说是“门当户对”,难道不是吗?想想也对,确实有太多的共同之处,首先我俩都是“侨眷”,又都出生于“中医世家”、都曾经是政协委员(现在都是“政协之友社”的成员)、各自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政协委员、我们都加入致公党、都是“市知联”的成员,太多的共同点让我们志同道合,也走到了一起,使我们在党的统战政策、侨务政策、知识分子政策的恩泽下,伴随着我们伟大的祖国光辉灿烂的60年历程而焕发了自己的人生光芒。

image

方厚贤(左)、杨容(右)、胡麦�(中)三人组成义诊组,为民义诊服务23年

  我们都是在1949年建国之后,进小学念书的,是在五星红旗的引导之下成长起来的。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十七年,正是“文革”前的十七年,接受的完全是红色传统的教育,正当我们满怀着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决心时,我们遇到了“文革”的十年动乱。在那“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时刻,党的统战政策、侨务政策、知识分子政策被摧残、被破坏,我俩都成了背上“家庭政治包袱”的“黑小子”,分配到了大别山山区岳西县的农村基层卫生院工作。被分配到这样一个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位于深山老林的地方工作,对我俩来说固然是坎坷的经历,然而我们却认为分配到了大别山岳西县对我们的人生来说,确实是“不幸中的大幸”,因为这个国家级的贫困县里,是一个红色革命老区,我们在这里历练了十八年,我们在这个既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又具有纯朴民风的红色革命老区,渡过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使我们得以在大别山革命传统的培育下,在当地父老乡亲纯朴民风的熏陶下,形成了主宰自己一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是我们受用一辈子的最宝贵的“财富”!在那缺医少药的贫困山区,在那设备简陋的基层农村医院,我们充分发挥了“一根针、一把草”的中医优势,并开创了“针灸、中药、理疗加民间疗法”的新医疗项目。开创了“中医急症”的课题研究,并在中医治疗急腹症和疑难重症等方面取得了进展,还在基层农村医院开展了“针刺麻醉”手术。不但我们的学术论文进入了省级学术会议交流,而且我们的医院也被评为安徽省卫生厅“重点农村医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更滋润了我们,使我俩在1979年之后,连续六年被评为岳西县卫生系统的“先进个人”。

image

1988年,致公党南汇区支部成立。方厚贤(前排左二)、杨容(后排左五)

  1985年,在“拨乱反正”政策下,我们得以调回上海。安排到南汇卫生系统工作,并且在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同志的亲自关怀下,解决了我们的住房问题。就是在党的统战政策、侨务政策、知识分子政策的恩泽下,秉承着在大别山共色革命老区所形成的思想,我们在上海重新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第二次人生创业。回到上海后,我们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延续了在大别山形成的工作思路:在继承各自祖传的医学特色的基础上,使传统医学疗法与现代科技、现代医学相结合,在学术上,力创把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理疗、外治、食疗、保健功能融为一体的“中医全方位综合疗法”,在中医临床学领域探索了一条新路。这一思路深得中医泰斗、国医大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学术委员会主任裘沛教授的好评。近20多年来,我俩有40多篇学术论文在国际、国家级、省市级学术会议上公开交流或在国际、国家级、省市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其中还有五篇论文曾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荣获“优秀论文奖”。我俩在周浦医院所创造的南汇区第一个中医特色专科“杨氏絮刺火罐疗法治疗脊椎病变特色专科”。经多年来努力,已发展成上海的特色中医专科之一,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特色专科的临床科研课题《杨氏絮刺火罐疗法治疗脊椎病变临床及实验研究》2003年被上海市科委考核评审确认为:“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受到上海市科委表彰。由于临床学术成就,我俩均入选了《中国医学专家大辞典》。

  调到上海之后,为了报答党的统战政策、侨务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的厚爱,为了让社会上更多的民众体会到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和谐社会温暖,我俩又延续了我们在大别山乡利用“八小时以外”的时间为民义诊服务的一贯做法,在南汇侨联的支持下,开展了中医针灸的义诊服务。这项服务自1986年5月开展以来,坚持至今已23年以上,经过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此项义诊已发展成了包含义务门诊、义务函诊、义务食疗热线咨询电话、不定期进社区进行“医疗讲座”以及为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老人义务会诊的“全方位立体式、综合性”的服务模式,累计服务总人次已超过了13.6万人次,服务覆盖面不仅遍及全市,还包括了国内十多个省市,并延伸到了海外境外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社会。此项服务屡获全国和市的先进荣誉称号,并入选“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百件好事”。

  调回上海之后,我俩均进入了政协,方厚贤担任了20年南汇区(县)政协副主席(1987年--2007年)。杨容担任了15年上海市政协委员(1988年--2003年),积极参与了市、区两级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献计献策”的参政活动。特别热衷于以“提案”这个渠道向党政领导部门反映“社情民意”和向党政领导部门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大局献计献策。由于我俩的提案多、质量高,年年有提案在市、区政协被评为“优秀提案”而被誉为“提案大户”。《上海侨报》曾于2007年2月1日以整整一版的篇幅发表了题为“提案大户:总数超千件―访政协世家”方厚贤、杨容夫妇”报道。报道说:方厚贤、杨容各自都出生在三代政协委员的家庭,在这样“政协世家”里长大,他俩从小就受到作为政协委员的那种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的熏陶,为参政议政写议案就成了家庭里的大事,他们从实践中总结了“三心四有”的提案思路,他俩这一、二十年在市、区政协上交的提案总数已超过了千件,确确实实的提案大户!”文章中还说到“在南汇经济建设、外向型企业发展、社会稳定、侨务工作、科教文卫和“三农”问题等各个方面都闪烁着他俩历年来建言献策的亮点”。文中还特别提到了,经过方厚贤、杨容花了八个月时间的精心调研、探讨、思考,而以杨容名义在1996年向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提出的《为“九五”期间上海中医药工作再上新台阶献计献策的系列提案(共九件)》,当年被上海市政协评选为“优秀提案”。后来,提案中的许多建议均被市政府和市卫生局以及相关部门所采纳,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推动了上海中医药工作的发展。

  我俩还是1988年加入致公党的自身致公党员,方厚贤是致公党南汇支部的创始人,并长期担任了致公党上海市委委员、南汇致公支部的立委,至今还兼任着致公党市委的参政议政委员会副主任,在我俩和南汇致公支部的骨干党员胡麦�和邹大卫等同志的带动下,“南汇致公”不但在党内而且在上海市统战系统树立了“小支部、大作为”的品牌。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刊物《浦江同舟》曾专门发表文章“小支部、大作为―记致公党南汇支部”,介绍我们的业绩和经验,并推荐给全市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我们的致公党南汇支部曾两次荣膺了致公党中央授予的“全国先进集体”的称号,获得过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授予的“市统战系统先进集体”的荣誉。

  我们在二十多年从事政协和党派工作的生涯之中,一贯重视政治思想理论,特别是统战理论的学习,一贯积极主动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在南汇致公支部适应之初所提出的“时时、处处把自己置身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的口号,始终成为了南汇致公支部一切行为的准则,造就了南汇致公高质量的政治素质。二十多年的实践和一部南汇致公的历史证明了,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论在什么动荡之中,我们南汇的致公党始终与中国共产党保持高度一致,始终是中共挚友和助手。方厚贤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还经常撰写理论学习心得体会文章。二十多年以来,曾在全国各级刊物杂志上发表过政治理论学习文章80余篇,其中《履行好“党派界别”政协委员的使命和职责》、《建设一支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党外干部队伍》都曾被中共中央党校刊物《理论动态》评为获奖文章。《浅谈民主党派成员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八个关系》被中共南汇区委统战部刊物《南汇统战》以“增刊”形式专门发表,并邀请方厚贤同志以此稿为题目在“南汇区中青年党外干部培训班”专门进行了讲课。方厚贤同志曾三次当选致公党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并在2006年底参加致公党全国“十三大”时光荣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接见和合影留念。

  我俩作为南汇区侨联的骨干,充分利用我们“侨”的关系和出访海外的机会,大力宣传、介绍、推荐做好上海发展前沿―南汇的良好投资环境。通过海外联谊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在整个南汇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历程中,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曾为南汇引进了16个外资和侨资企业项目,历年来引进的资金总额超过了2400万美金和5000万人民币。其中2003年成功引进的年销售额达10亿元以上的“上海怡通汽车公司”不但成为南汇的纳税大户,为南汇经济做出了贡献,而且产生了“领头羊”效应,带动了沪南公路沿线的汽车行业的发展,形成了规模可观的“汽车行业一条街”的产业集中效应。我俩还把所有招商引资的政府奖金、企业“中介费”和合资项目给予的车马费全部作为“特殊党费”上交给致公南汇支部。这笔费用总计达12.6万元,有力地支撑了南汇致公支部的党务活动。海外联谊和招商引资工作体现了致公党员致力为公风范。

  我俩在人生第二次创业的同时,还始终关注着、培育和造就了我们的大别山红色革命老区的脱贫致富工作。从1993年开始,我们为岳西的优质建筑石板材打开了江浙沪市场。以后几乎每年都要回岳西一次,这10多年间我们在区政协支持下先后救助了24名岳西贫困学童复学,让他们圆了上小学、上中学、上职校之梦。还联系“上海万香日化集团公司”在岳西建立了“3000亩的薄荷香原料种植基地”,救助了一批山乡农民通过种植经济作物走上了致富奔小康之路。还牵线搭桥促成“上海建桥集团”和“上海生南集团”各自捐赠50万和30万元分别在我俩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建立了两所“希望小学”,让当地小学生摆脱了“土坯房”混合班的学校环境走进了窗明几净的正规教室,享受了同城市小朋友一样的学习环境。我俩还促成了华师大为岳西几所小学捐赠了30台电脑,救助他们开展了“电化教学”。今年我俩还牵线搭桥促成南汇区卫生局向我们俩在山区曾长期工作过的来榜镇中心卫生院捐赠了一台最新的价值25万元的“奥林巴斯电子胃镜及其配套设备”,帮助山乡医院提高诊断水平,造福山乡民众。我俩还曾于2006年和今年两次促成南汇医疗专家义诊组赴大别山乡献爱心义诊服务,受到了当地干群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山乡父老把“山外赤子”的荣誉称号给予了我们,还聘任我们担任了岳西县政协荣誉委员。其实我们为山乡,为老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传统和山乡父老淳朴民风十八年来对我们的培养和造就。

  先进我俩都已退休,但我们是“退而不休”,不但仍然在周浦医院的“专家门诊”和侨联的义务门诊,继续为病员群众服务,而且从2008年9月开始,我们又由区卫生局拨专款、受命组建了以我俩名字命名的“老中医工作室”。区卫生局交给我们的任务里,在三年内为南汇培养出四名能继承学术流派特色的“地方名医”,要求我们三年内要“出效益、出成果、出人才”。对我们这一生来说,我俩在退休之后又开始了人生的“第三次创业”。

  对于这个新任务,这次新创业,我们没有犹豫过,但我们思虑过,我们能行吗?我们能完成任务吗?!结果是明确的!

  有我们在大别山所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主宰,有党的统战政策、侨务政策和中医政策的恩泽,有我们这60年来所走过的人生道路的历练,有我们曾经历过的两次“人生创业”的经验,特别是有我们祖国60年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发展氛围和大好形势的鼓舞。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勇气、有能力来实现人生的“第三次创业”……

  “老中医工作室”自去年九月运转至今,我们已经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成果:就“出效益”而言,我们每个星期两个半天的“教学门诊”已为周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添17万元以上的业务收入(据2008.9―2009.7的十一个月的统计),服务人次超过了2000人,而且病员越来越多,就诊病员之中还有近一半人都是来自市中心,还有一些外省市的病员求诊,为南汇中医树立了“品牌”效应。就“出人才”而言,在我们所带教的四名学员中,现在有一位已考取了“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还有一位已通过了“主治医师”的晋升考试。就“出成果”而言,四位学员中迄今为止,又有三位学员的“学习心得体会”文章均在市级卫生专业报刊上公开发表。当然,这一切仅仅是我们“老中医工作室”所走出的第一步,但这第一步所产生的阶段性效应已经让我们对人生的“第三次创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我们这60多年的人生轨迹适逢上了我们共和国60年的辉煌盛世。正是祖国母亲辉煌灿烂的发展形势为我们造就了展现才华、尽显风流的氛围,使我们得以在本职岗位、专业领域、政协和党派的参政议政舞台、海外联谊、招商引资、扶贫帮困、义诊服务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而我们亦荣获了多种荣誉(区、局级荣誉就不提了)。方厚贤曾获得过“致公党全国优秀党员”、“上海市侨联先进个人”、“致公党上海市优秀党务工作者”、“上海市归侨侨眷先进个人”、“上海市统一战线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杨容曾获得过“致公党社会服务工作全国先进个人”、“上海市巾帼奖”、“上海市三八红旗手”、“致公党上海市优秀党员”、“上海市优秀侨界知识分子”等荣誉。我们的家庭今年还被评为“上海市科学生活家庭”。我俩情系民众、服务社会的业绩不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报刊杂志曾予以宣传、报道,而且国务院新闻办为我们拍摄的专题片《中医世家的后代―上海南汇方厚贤、杨容》、上海东方电视台为我们拍摄的电视片《乡间义诊人》和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为中国侨联50周年所拍摄的新闻片《造福桑梓》中对我们俩的专门介绍,在国内外的广泛播放,而让我们和我们的服务声名远扬,四海皆知。

  在迎接建国60周年的欢乐欣喜的时刻,环顾我们这个当年的“东亚病夫”之国,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13亿人民的齐心努力奋斗下,现在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繁荣富强、辉煌灿烂的世界强国,而我们则是生逢盛世,在党的统战政策、侨务政策、知识分子政策的恩泽之中,应运而生。是的,这60年我俩确实走过了一条奋力上进的人生之路。但是,要是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要是没有建国60年这段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最辉煌灿烂的时代的哺育、鼓舞和激励,我俩仅靠自己,能有所作为、能有所成就吗?!显然不可能!

  所以我们要在庆贺祖国母亲60周年华诞之际,迎着13亿同胞的欣喜笑脸,迎着天安门国庆的礼炮,向伟大、英明的中国共产党,向海内外同胞大声疾呼地倾诉我们的心声:我俩的人生伴随着祖国60年的灿烂辉煌而焕发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