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6日,蒙特利尔市唐人街的中山公园里,锣鼓喧天彩旗飞扬,由蒙特利尔市政府和华人社团共同举办的“上海世博会蒙特利尔日、上海与蒙特利尔结为姐妹城市25周年”的盛大庆祝活动正在这里进行。这是一个星期日,又逢风和日丽气候宜人,往日典雅静谧的公园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从上午11时到下午6时,领导讲话、舞龙舞狮、中华武术、民族舞蹈等精彩节目轮换上场。中间还穿插一些为欢庆气氛所感染、自告奋勇跳上台来又唱又跳的观众,其中不乏欧美、非洲和东南亚族裔的加拿大人,形成了令人感动的普天同庆“上海世博会”的欢乐场面。
市政府还特地调来一辆大型宣传车,在中华文化宫门口竖起一块大荧幕,连续不停地播放上海世博会的盛况,以及蒙特利尔市谭布雷市长在上海启动“蒙特利尔城市最佳实践展区”开幕典礼的全程实况录像。当屏幕上不断出现熟悉的上海街景和热情人流的时候,我激动了,仿佛又回到了上海;全场观众也激动了,情绪更加热烈。独在异乡为异客,不由你不为我们和平崛起的伟大祖国感到自豪、不为我们欣欣向荣的美丽上海感到荣耀。
今年开春以来,我在上海不断接到海外亲友的来电,打听有关上海世博会的情况。为此,我撰写了二篇《回家看世博》的文章,经上海侨办政研处石荣同志的修改和补充后,刊登在蒙特利尔市发行量最大的华文报刊《路比华讯》上。文章引用了上海市侨办崔明华主任的一句话:“让他们感觉到娘家人的真诚与热情”,转达了上海人民准备热情欢迎和优惠服务海外侨胞“回家”看世博的深情厚意。文章在3月初刊出后,很快就有读者在网上跟贴说,“作者在上海的第一手报告非常具体、生动,信息量很大!有机会一定要去上海世博会看看喔!”
因为要更新永久居留证《枫叶卡》,我于4月中旬飞抵蒙特利尔。亲友们告诉我,我的二篇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蒙市其他四份华文报刊,也纷纷刊文介绍上海世博会。不管什么背景的报纸,连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比如《健康时报》,也整版整版地介绍上海世博会。许多华人社团更是及时地发起组团前往上海参观世博会。几乎所有的旅行社都不失时机地挂出《精彩世博魅力上海》的大幅广告招揽生意。一时间“满城(中国城)争说世博会”,华人见面的第一句话,不是“你去不去看世博?”就是“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我在国外撰文宣传世博的寻常举动也引起了国内有关部门的注意,我所在的闵行区、梅陇镇的宣传统战部门,连连发表文章介绍这个事情。今年第五期中共市委统战部的《浦江同舟》月刊上,更以《中外文化民间交流使者――周善铸》为题介绍我的情况,给了我很大的鞭策和鼓励。
来到蒙特利尔已经半年有余了,“世博热”非但没有消退,反而一浪高过一浪,更加热火了。随着赴上海“看世博”的人不断归来,“世博观感”和“上海印象”很自然的成了蒙市华文报纸和朋友聚会时的热门话题。谭布雷市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高度赞扬上海世博会:“上海世博会第一次给城市提供了独立参展的机会。开创了世博历史上的先河,成了上海世博会的一大亮点。我非常珍视与上海‘姐妹城市’的关系,我们为拥有上海这样的伙伴城市倍感骄傲。”
加拿大魁北克省华商餐馆会主席余绍然说:“去年9月,我有幸参加了北京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看到了一份《华侨华人回家看世博》的宣传材料后,我当即派人购买了120张票。我现在兼任蒙特利尔国际龙舟会主席,除了决定派两支队伍前往上海参加世博期间的国际龙舟赛之外,还将在自己的国际龙舟节上,提出‘赛龙舟看世博’的宣传口号,并且免费发放中国大使馆提供的上海世博会宣传小册子和纪念胸章,因为这是一次宣传上海世博会的好机会。”
受到上海市侨联宴请的加拿大著名商界侨领邵礼平对华人说:“侨胞们如果回国旅行或公干,请务必要到上海参观世博,否则会后悔一辈子的,这是我的建议。”
一位似乎还怀着参观世博会激情的老华侨,写文章投寄到报社说:“世博会上车水马龙冠盖云集,可谓盛极一时,它使我想起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盛唐时期,当时世界各国都想接近依附中国,纷纷派遣使者携带稀世珍宝前来‘天朝’进贡。现在世界各国也都把他们最好的东西运来上海参展,像法兰西的名画、丹麦的美人鱼、以色列的爱因斯坦《相对论》手稿等等,‘四夷宾服,诸国来朝’,岂不是
盛唐风华在21世纪的再现?”
一位台湾过来的朋友说:“参观过程中,我感到非常自豪,因为这是我中华民族的共同光荣。在这经济危机的年代,举办规模这么大的世界博览会,堪称举世无双。除了中国有此能耐,我也真想不出还有谁能够担此重任。”
“印象最深刻的是身边的同龄人志愿者,他们‘乐于助人’的‘责任心’留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参与“世界名校大联欢”的一名大学生如是表达他的观感。蒙特利尔华文报纸《七天》的特派记者胡宪,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具体地赞美这些年轻人:“穿志愿者服装的少男少女可以说是世博会的一道流动的美丽风景线。他们笑容灿烂,彬彬有礼,无处不在。他们大多是被形容为‘骄娇二气’、‘自私自利’的90后年轻人,可在我眼里,他们都清纯可爱,随时准备付出。我那天去媒体中心拿记者证,眼看一个女志愿者被领导训斥,领导走后她哭了起来,我走过去安慰她,听说我是‘外国媒体’,她马上擦干眼泪,笑着说‘没事,没事,我就是爱哭。’然后像真的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接待我。很有专业和‘顾家’精神。”
“把上海世博会的场馆布局在黄浦江两岸,是个很有远见的艺术构思。浦西,代表旧上海的经典珍藏,风姿绰约雍容华贵;浦东,摩天大楼林立,青春无限前途无量,是新上海的象征。把新旧两个上海链接在一起,令参观者过目难忘印象深刻,我非常欣赏”。一位魁华作协的文友提出了她独具慧眼的见解。
在《华侨新报》上,连载了一位华裔女中学生“快乐的寻根之旅”的观感文章,这是一位手持加拿大护照、已经融入了当地主流社会的第二代移民,但在文章里却口口声声称中国为祖国。她激情洋溢地写道:“第一天清晨,早就准备就绪的我们,急切地等待着前往参观。到了现场,刚刚跨出车门就被眼前的一幕震呆了,不愧是盛世,前来参观的人真的不知道怎么形容了,人山人海啊!这么壮观的场面在蒙特利尔从未发生过啊。不用说,第一个场馆和第一个印章,当然是直奔我们的祖国、中国馆!中国馆的设计除了独特,新颖,就是气势,场馆富丽堂皇却又不沾半分俗气,带有那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帝王之气!若不是已经回到国内,这个场馆一定会引发我的思国之情的”。字里行间满溢着年轻人的激情和对祖籍国的深情厚意。
这位小姑娘是幸运的,一位华侨老人就不那么走运了。在《世界日报》“我看上海世博”的专栏话题中,他以“缘悭一面中国馆”为题发表长篇文章说,“赴世博之前,我就抱着美好的憧憬,要好好看看百多年前小说家陆士谔在《新中国》里所预言的世博景象,好好看看那有‘斗冠’之称的红色新颖中国馆,好好看看那放大六十倍的会移动的3D名画《清明上河图》。遗憾的是,虽然找的是一家知名的大旅行社,结果还是失望而归。导游说‘贵宾游客实在太多了,要通过抽签来决定谁可以优先进入中国馆,我们没有抽到幸运签,只好抱歉了。’文章最后,作者无奈地自我调侃道:“唉!世博,就等将来有机会再来看看你那永久留下的伟大建筑吧;那会移动的《清明上河图》,就让我在网上或梦中去欣赏吧!”
海外有些媒体也报道了某些内地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像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违规吸烟,不雅观休息等等,在海外引起了不良影响。《七天》报的记者胡宪就这个问题请教了上海世博会加拿大馆总代表大山。大山带着他特有的招牌式微笑,用地道的北京腔回答道:“世博会建馆以来,我每天都来,也经常到别的场馆走走看看,但从没有遇见过你说的那些现象,当然个别的也可能有,就像在任何一个旅游景点都可能遇到的一样,但我自已在这里没有看到。”接下去他又坦诚地说:“有些中国人看到西方媒体对中国作了负面报道,就说它不友好,其实负面的也是真理的一部分。像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中国有好的一面,也有问题的一面,如果回避问题不谈,光说好话就不是真朋友的表现。”
“观感”和“印象”实在太丰富了,限于篇幅,我只能把许多精彩内容忍痛割爱了。现在就以大山,这位既获得过加拿大最高终身成就奖“加拿大勋章”,又被授予过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的大山的最后观感,作为本文的结束吧:
“中国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家,可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又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感觉,古老又年轻,这就是我喜欢和向往中国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