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深切缅怀董寅初
董老永远是我们崇敬的侨领
 来源:致公党卢湾区委  作者:程海麟  

image

  作者程海麟近照

  惊悉我党的卓越领导人董寅初同志于6月23日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使党内的同志们都万分悲痛。

  我不过是上海卢湾区的一名普通党员,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入党时,就了解到董老非常关心海外的华侨华人,后来不仅是耳闻,而且亲眼目睹,所以对其中一些细节的印象至今仍然非常深刻。比如董老对热爱祖籍国的美籍华人、科学家刘承桓,就是一个非常感人的例子。早年曾在上海学习生活过的刘承桓,虽然后来去美国学习工作,但他秉受了祖父、浙江湖州南浔古镇上的名园――“小莲庄”的园主刘镛“乐善好施”的家风,在离开故土32年后初次返回,就明确表示要把祖上的遗产捐赠出来,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

  正是在董老的积极推动下,刘承桓先生于1983年11月7日受到汪道涵市长和中共市委统战部张承宗部长的接见。那天会见时董老也在场,刘承桓对于教育基金会究竟怎么搞,有点把握不准,因此还有些担心,在一边的董老就鼓励说:“您是做好事,捐钱促进教育事业的事,为啥不可以自己动手认真去做呢?”董老甚至还当场表态说,他愿意义务来当这个基金的理事长。有了市领导和知名侨领(董老当时是市侨联主席)的大力支持,刘承桓以他父亲的名字命名“刘湖涵教育基金会”,就这样,一家旨在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纯民间基金诞生了。董老一再强调,刘湖涵教育基金不为扬名而为,也不因事小而不为,就按照“探索务实,参与不干预,推动不包办,拾遗补缺”等基本原则开始运行。这样的基金,在改革开放不久的上海乃至全国都是非常少见的。

  那时我刚好退休,受聘于卢湾区归国华侨联合会,帮忙做一点文字和宣传方面的工作。包括区侨联在内,各级侨联对这一新生事物都非常关心,积极支持刘湖涵教育基金的发展。但在一开始的时候,许多人还对这种国外常见的各种慈善类基金了解不多,因此出现了一些教育机构不敢接受刘湖涵教育基金捐赠的情况。由于我已经知道这个基金的目的,也就自告奋勇地担当它的志愿者,不仅参与基金项目的宣传,还列席了基金理事会的工作会议,这让我非常有幸地聆听到崇敬已久的侨领董老对基金工作的指导。在基金理事会中,董老被众望所归地推举为理事长,尽管理事的人数不算多,但因为邀请的都是人民银行、市教委、市科协、中科院、市侨办、市侨联等方面的领导人,因此开会的时候他们讲述学习邓小平同志的侨务理论,在阐述国家的侨务、教育等方面的政策,以及审核基金准备要资助的一个个项目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精彩的语言不断,让坐在一边的我如同听课一般,受益匪浅。

  记得2001年时,由徐琪中和方修仁同志一起整理的董老口述文章――《我与中共三代领导人》中有这么一句话:“我在自己的岗位上热情地为归侨侨眷排忧解难,鼓励海外华侨为祖国为家乡出力”。刘湖涵教育基金就是得到董老的支持,在他的关心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就是这么一个在现在看起来规模只能算很小,当时尚处在摸索之中的新生事物,成为对董老的话最有力的佐证。

  刘湖涵教育基金成立到现在的25年间,共参与合作了200余个项目,提供的资金超过人民币200万元。董老对这个基金是十分关心的,在基金会成立五周年的庆祝会上,他既勉励又祝愿地说:“成立基金会是希望在国内有识人士支持下,能细水长流地为促进中国教育国际化,促进中美友好,培养造就人才作出贡献”。在庆祝基金会成立十五周年的时候,董老还亲笔提词:“再度祝贺刘湖涵教育基金会十五周年”。

  董老九十华诞,中共市委领导代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并陪同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去华东医院探望董老,当时中共中央统战部特地派了一个摄制组来上海拍摄有关董老的资料片,还专门到刘湖涵教育基金会来,采访董老关心、支持民间公益组织的感人事迹。摄制组最终用镜头记录下基金会陈列室和档案中相关的珍贵资料满载而归。当然,关心刘湖涵教育基金会成长只是董老爱国爱侨事迹中的极小部分,然而从一滴水中看太阳,他伟大的人格魄力,他对祖国改革开放事业赤胆忠心的贡献,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