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深切缅怀董寅初
火红的赤子心 炽热的爱国情
怀念董寅初同志
 来源:致公党普陀区委  作者:翁霖  

  6月28日,天空阴沥,哀乐低吟的龙华殡仪馆前,数千名上海各界人士沉痛送别杰出的侨界领袖、致公党领导人董寅初先生,当看到躺在青松翠柏中的先生消瘦而安详的面容时,我的眼泪潸然而下:敬爱的董老,我送您来了……往事并不如烟,对董老的赤子心、爱国情,我曾感同身受,他的高尚人格像一面旗帜一样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日本归侨,从日本回国后经政府安排,进入侨联工作,从此便与年长我15岁的董老相识、交往半个多世纪,正当盛年的他高大挺拔,气质儒雅,风度翩翩,而待人又很礼貌随和,总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董老是印尼归侨,曾旅居印尼西雅巴达维亚(现雅加达),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运动风起云涌,一曲曲爱国主义的颂歌传来,使包括董老在内的海外华人十分振奋。他曾与爱国侨领陈嘉庚创办《南洋商报》,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不久被人出卖,入狱3年半,但他没有屈服,更坚定了抗日的决心。战后董老重获自由,奔走在华侨各社团组织之间,力促华侨社会的团结,他有着广泛的海外关系,在海内外华侨界也拥有很高声望。

  董老生活简单朴素,但为人慷慨,每有需要捐助时,他总是带头捐献。他对归侨侨眷十分关心,总是心系归侨冷暖,关心他们的境遇生活,多次慷慨解囊,并发挥他本人的威望和影响力,凝聚社会力量为归侨办实事。50年代,为解决部分归侨的工作和生活问题,在董老的推动下,侨务部门在永嘉路办了“华归胶木厂”,为100多名归侨解决了工作问题,我也随之调入胶木厂工作,董老十分关心胶木厂的发展,记得那时每到星期四,董老和侨联的领导就会来胶木厂劳动一天,这给了大家多大的鼓舞和信心!直至“文革”,这个厂创利100多万元,可以说,董老为这些归侨员工、为他们的家庭解决了最实际、最直接的问题。也在五十年代,董老带头捐款兴办了“华侨机械学校”,记得当时,在董老的影响下,全市的归侨都为这所学校筹集资金,一些海外华侨也寄来捐款,这不能不说是董老个人的魅力和威望所及。今天位于延安路上的华侨大厦也是由董老等人捐款建造,为的是改善侨务部门的办公条件,董老对侨务工作的热爱可以用“融入血液”四字形容……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位著名老记者在采访稿件中说,董老近几年共捐给各种公益事业合计人民币四十万元,在当时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我相信远不止这些。

  1979年10月,中国致公党七大决定在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建立致公党地方组织。董寅初同志是在致公党中央主席黄鼎臣的直接委托和安排下筹建上海地方组织,1980年12月4日,致公党上海市支部在延安路市侨联成立,董寅初任主委,直到后来出任中国致公党的中央主席,他总是认真负责地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责,努力反映社情民意,沟通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交流,他和致公党的许多建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重视,不少被政府在制定决策中采纳。

  致公党是侨党,包括我在内,许多党员都有亲属在海外,因此海外统战工作是我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开始阶段,如何更有成效地开展海外联谊,为祖国早日统一、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资引智,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党员面前的重要课题。1984年6月,致公党中央代表团出访菲律宾,这是致公党首次组团出访,团长是中央主席黄鼎臣,时任上海市委主委的董寅初担任代表团顾问。由于历史原因,菲律宾的部分华人华侨团体“亲台”多于“亲大陆”,但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这些侨团逐渐向祖国大陆靠拢,这次代表团出访也受到了他们的盛情邀请。在菲期间,代表团与当地华人华侨社团、致公党洪门组织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由于黄鼎老等几位代表团领导年事已高,许多工作都是由董老出面做的。凭借多年来的侨务工作经验,以及坚定的政治把握力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董老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上交给他的任务,向海外侨界展现了中国致公党人的良好形象。为了做好海外联谊、引智引资工作,董老通过来沪探亲旅游、洽谈贸易的华侨了解侨情;利用赴美探亲的机会,花大量时间到大学图书馆翻阅、收集有关资料;通过对当地华侨社会的参观、访问,深入了解华侨的生活状况,使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地开展。他对华侨华人的研究成果,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一些观点和想法成为政府部门决策时的依据,使我们的侨务工作更加讲究实效,取得成效。

  ……

  斯人逝去,令天地动容,令江河呜咽,他是一位真正的赤子,他的一颗爱国心令人钦佩,令人敬仰,他的情怀和精神将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