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6月24日清晨,收音机里传来了不幸的消息,我崇敬的导师董寅初于23日6时38分与世长辞,顿时我沉浸入沉痛悲伤之中,与董老相识的一幕幕抑制不住地闪现、回放……
1982年初,经林铮墉同志介绍,我加入了中国致公党。当时致公党上海市支部主委就是董寅初先生。致公党上海支部成立时成员不多,总人数还不到三位数,分成几个党小组,我被编在科教组,董老也在我们这个组。支部全体成员每月活动一次,小组也有一次组织生活,这样,我和董老的接触更多。每次活动我总是早到晚走,先到了总是找董老,而每次他到得比我还早。董老每次见到我,总是十分热情,常把手上的工作放下,家常式地谈起来,他无所不问,我也无所不答。董老十分关心我的工作和生活,但每次谈得最多的还是组织的发展与建设。我们致公党闸北区组织从当初的上海工业大学党小组到市委直属支部的成立,以及后来致公党闸北区总支的建立都得到董老的亲自关心与指导。
当时在致公党上海支部过组织生活,董老总是亲自组织大家学习党纲党章以及有关时政文件。除此之外,还经常带领成员外出参观访问,学习考察,并欢迎家属参加。这不仅提高了成员的素质水平,而且也扩大了致公党的影响。有几次,我带儿子文捷参加活动,董老不分大人小孩,见面时均一一握手问好,使孩子十分感动,印象深刻。如今,儿子也成了我们致公党的一员。
董老一生热爱祖国、致力为公。他年轻时就是抗日爱国的领头人,毕业于上海交大实业管理系的董老先后当过记者、编辑,创办报社,宣传抗日,在印尼被日寇逮捕入狱。1947年,董老回国定居上海。解放后他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团结号召海内外华侨华人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他致力为公,多次捐巨资建设公共事业,而他自己的生活十分俭朴,和办公室的同志一样吃食堂,我也常被他留下用餐。
董老是位慈祥可亲的长辈,他无时无刻地关心着小辈,使致公党这个大家庭分外温暖。成员间亲如兄弟,相互帮助,融洽相处。在董老的言传身教下,大家一起搭建车库,修理办公室,每次活动,成员都会主动联系单位,安排车辆,组织节目,布置会场,接待来宾。

董老是热爱祖国的楷模,是致力为公的典范。在董老的感召下,全体致公党员团结奋斗,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积极动员海内外亲友投身祖国建设:引进外资,创办学校,建立医院,铺路架桥,办工厂,搞科研,请进来,走出去,在两个文明建设上做贡献,扩大了致公党在海内外的影响。
董老对我的科研工作十分关心。我有了点滴的成绩,《上海致公》就及时报道鼓励。在上海市政协大楼建成时,董老个人捐赠了大楼全部的指示标牌,这些标牌采用了我运用有机玻璃彩印新工艺。有一次,在市政协大楼的会议室,董老亲自主持会议,由我向全体成员汇报“怎样发明绘图规”。当他知道我要去参加“全国首届发明展及全国发明协会成立大会”时,特地安排市委其他领导为我送行,使我十分感动。尤其是1988年12月在参加致公党中央九大会议期间,董老亲笔为我题词“开发技术,振兴中华”对我更是永恒的教诲。
如今,想见仪容空有影,欲闻教导杳无声,但是导师的教诲早已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今天,我用董老生前经常关心的“繁花规”花纹组成图案,将董老八十高龄还在关心浦东建设的照片安放中央,我把董老给我的题词用我的“繁花规”装点呈现给大家,作为学生对董老的深情悼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