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发展,社区已经成为城市的细胞,承载着市民工作、学习、生活等各种职能。重视社区层面的工作,不仅仅是指沟通方面的问题,是由于社会变化,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导致人们心理状况出现问题,不加注意的话很可能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障碍。在今年的两会上,致公党上海市委经过深入的调研分析,结合上海城市的特色,提出了目关的建议和意见。
城市快速发展人际关系“停滞不前”
城市的变迁中,老上海石库门、新式里弄建筑逐渐淡出了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与此伴随的密切的邻里关系也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不同时期新建的社区,已经成为上海市民生活的基本场所。虽然现在社区文化活动场所日益健全、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是沟通邻里、提供公共空间、化解人们精神困扰等方面的应有作用未发挥出来。社区也未成为大多数居民具有认同感和凝聚力的“共同体”,因此市民、特别是年轻的在职市民常常隅居于二室一厅、三室一厅的封闭“盒子”里,邻居形同陌路。
同时,现代城市人肩负工作、生活双重压力.缺少必要的心理宣泄渠道,除了单位、亲朋好友这一类有机会聚在一起交流之外,缺乏其他适当的宣泄渠道。即使个别社区设有心理咨询室,也存在着力量薄弱、配备不齐的问题,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实际问题,因此真正前去放松心情的入少之又少。本地市民与“新上海人”的融合存在一定障碍。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上海学习、工作、生活,有时会由于生活习惯、文化差异、狭隘偏见等等方面原因,而产生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畅,影响到上海的和谐发展。
此外,不光是上班族中青年人出现心理问题,外来务工人存在心理问题,据专家分析,老年人也因为孤独、失落等因素,导致65岁以上老人中有10―20%的人有抑郁症的表现。据对部分医院心理科门诊就诊人的分析,老年人心理问题正出现上升趋势。
政府社会共参与打造社区交流平台
重视人们的心理健康,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上的发展趋势,城市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也要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公共空间,因此有必要建立社区心理咨询室,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等,帮助社区居民宣泄情感、寻求心理上的抚慰。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和完善社区心理咨询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心理咨询机构在构筑城市沟通功能中的作用。加快社区心理咨询室建设作为政府实事列入“十二五”社会发展规划,在建设规范、人员配备、设施配置、咨询业务、治疗康复等方面作出规定,特别是人员的培训和业务能力的提高至为关键;加强社区群众团队的建设,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通过新型社会组织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丰富生活,奉献社会,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排忧解难。让大家通过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共同关心社区的成长和发展,从而基于共同利益和需求,使大部分成员形成对于社区的归属感。
建立和运用社区网站,打造社区居民沟通交流平台。可以将网上社区和现实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居委会、业委会,以及社区群众团体、社会组织可以利用社区网站发布信息,接受相关事务的申请办理,通过网上交流的方式引导居民,为居民排忧解难;社区居民也可以通过网上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交流想法,共享思想的成果和生活的经验。同时,加强和完善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社工的作用,鼓励社区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提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精神,密切邻里关系,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和便民为民的服务,吸引市民、特别是在职的年轻市民的参与,凝聚人心,培育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