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们迎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华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更没有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上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在住宅建设上,步入了数量与质量并进的崭新阶段,人民群众对居住质量、居住环境、居住条件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居住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的基本权利,努力缓解住房紧张状况,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和条件,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要求,也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
一、居住环境及条件改善的发展阶段
上海的居住环境及条件建设,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上海改革发展的勃勃生机。上海居住环境及条件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上海解放到八十年代,这是上海居住建设的初期,为了解决人民群众基本的居住需要,主要着眼于一个“有”字。八十年代前,房屋的布局形式主要为传统行列式,比较注重朝向、采光、通风的实用性布局,房屋整体造型简单、不够重视外立面的设计,考虑建造房屋本身成本比较多,绿地面积比较少,基本设施设备也只是单一的基础性的,更没有考虑环境景观的概念,属于“温饱型”环境设计和建设。进入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居住区规划中开始逐步注重内部空间形态的多样化以及居住环境的建设,朝向变化多了,整体规划更加活泼了,住宅区内的绿化也多了,配套设施设备也更加完善。
第二阶段,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环境及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温饱型”的基础上追求舒适度。一些早期的商品化住宅应运而生,期间还出现了侨汇房等新型住宅,小区绿化增多,居住环境的休闲性和娱乐性增强,配套设施设备的内容和标准有了很大的改进,小高层住宅错落有致,人民群众进入了“舒适型”居住环境的时期。
第三阶段,进入新世纪以后,许多房地产开发商的经营理念进一步更新,在建造房屋的同时将小区内的绿化、小品、硬质景观、水景等元素加入,提升了小区的素质,提高了小区的亲和力和市场竞争力。“绿色住宅”、“生态住宅”的理念深入人心。这个时期主要以小高层和高层组成住宅小区,在综合考虑人的多项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营造高标准、多层次的居住空间。同时,政府又加大投入,对旧住房进行修缮,切实提高居民的居住环境和条件,所以人民群众进入了“享受型”居住环境时期。
二、新时期居住环境及条件改善的做法
(一)外向拓展环境空间和内部造景提升品质共存
在新时期的新建商品住宅中,景观的利用是很现实的问题,不再为了南北朝向的传统观念而对周边景观资源漠视。以黄浦江两岸的楼盘为例(滨江花园、新外滩花园等),在住宅小区的规划中似乎特别重视对周边环境的利用,让景观与房屋充分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居住环境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为主,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方面,庭院造景是现在开发商都愿意花成本制作的,中庭造景、全方位造景,让绿色景观渗透到小区每一个角落,使小区有一个良好的形象,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的需求。
(二)推进旧区改造,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
上海有着大量的棚户区,居住在这些棚户区的人民群众,居住面积相对已经十分促狭,更别提良好的居住环境了。近几年,通过大范围、全方位的旧区改造,不仅让人民群众住上了宽敞漂亮的新房,更让他们坐拥上海的秀美山水。在旧区改造的拆迁工作中,政府不仅考虑到动迁户要有房住,而且更关心他们的居住环境。一些沿黄浦江居住了一辈子的居民们,在拆迁前,直犯嘀咕:“原先居住条件虽然差了些,但周围有水啊,将来住上了新房,却没有了好环境,怎么办?”孰不知,他们的担心正在政府的预料之中。不让拆迁户的利益丝毫受损,把最好的地块、最美的环境、最便捷的交通最大化地让给这部分人民群众,实现了“居者有其所、户户享美景”的梦想。
(三)大力加强对旧住房的修缮工作
前些年,党和政府出资为售后老公房进行了平改坡的综合整治,居住环境已经得到提高。近几年,对售后老公房,平改坡综合整治工程中常规的“穿衣、戴帽、换内胆”项目已不能满足小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实际生活条件的要求,依照“居民自愿,资金可行”的原则,在常规内容之上又增加“六项可选内容”:一是如旧小区路面大面积破损,为提高路面的实用、耐久和美观标准,推广黑色沥青路面;二是完善小区的社区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公共区域,如统一设置优质材料的晾衣架,并新做不锈钢宣传栏或电子屏等;三是针对旧小区安保问题,统一设置单元防盗门,主要出入口、车棚等处设置防盗监控系统;四是针对旧小区停车难问题,通过拓宽路面、充分利用小区边角等办法合理增加小区停车位;五是提高绿化整治标准,大面积增补或更新小区绿化;六是在旧小区大门结构基础上,重新设计,新做小区大门。这些做法使得小区的总体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对于里弄房屋的修缮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全项目大修,主要针对未进行过修缮整治、未列入旧改计划的里弄房屋,以切实改善和提高居民生活居住条件为主,深化修缮内涵。修缮内容包括:房屋结构排险、屋面、外墙面、门窗、厨房间改造、卫生设施改造、上下水、公共楼道、电线、消防喷淋、避雷接地设施、街坊道路、绿化等。二是里弄房屋“改善”型大修,主要针对已进行过百弄整治或综合整治的里弄房屋,以及已进行过修缮整治的历史保护建筑。修缮内容包括:在已经实施的既有整治项目基础上,可增加如厨房间改造、卫生设施改造、上水改造、电线、避雷接地设施等。
那些历史悠久的保护建筑里的居民,居住环境同样得到了改善,主要针对未进行过修缮整治的历史保护建筑,在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同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修缮内容包括:房屋结构排险,屋面、外墙面(清水)、门窗等整治,厨房间改造、卫生设施改造、上下水、公共楼道、电线、消防喷淋、用电接地设施、街坊道路、绿化等。
(四)做好物业服务工作,进一步提升居住环境和楼盘品质
居住环境及条件的改善,硬件当然很重要,但软件也要跟上。物业管理服务,已经成为提升居住环境的一大因素。近几年,物业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存在着几方面的问题:比如全市售后公房面积较大,且物业服务费低,随着物业服务成本不断上升,收支难以平衡,不利于服务的可持续性;业委会作用不明显,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业委会功能定位不明确等因素影响,物业服务企业服务小区的难度较大;很多历史遗留的问题,使得住宅小区内的设施设备服务没有跟上,造成矛盾。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政府一直很重视物业服务的问题,通过加大对物业服务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对物业服务企业进行补贴、适当减免物业税收、加强政府对物业服务人员的培训、指导等措施对物业服务企业进行扶持。把“保姆”的基本素质提升了,那么居住的环境也就会随之提升,楼盘的品质也就会保值增值了。
三、新时期做好居住环境及条件改善工作的两点新的尝试
(一)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水平进一步提高
应把原有的基地和尚未规划设计的基地组织力量重新优化、调整,以适应市场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坚持强化住宅小区的环境设计,要把环境设计作为单项设计来进行,要考虑建筑群体、绿化以及色彩等各方面的因素,做到小区方便而且优美。应有一定的超前意识,要考虑到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如老龄化问题,家庭结构变化,家用汽车越来越多的问题等。
(二)居民参与居住环境及条件的建设
这是今后的一个趋势,人民群众可直接向建筑设计师提出自己的设计要求,设计师向居民提供比较有创意的设计理念和想法,双方互动,达到默契和圆满。现阶段,在居民们无法在房屋建造早期参与设计的情况下,设计师给居民留下创意、改造的余地,使居民能自主地二次划分或安排其所需要的居住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