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专题
发生在苏州的辛亥革命时期轶事
 来源:致公党黄浦区委  作者:马和源  

  小时候听妈妈说过关于辛亥革命那个年代的有关事情。我外祖父在年轻时走出苏州老家的书院(学校)来到上海,因懂得一些英文,在英国商会谋生,有机会跟随洋人走南闯北,去北京、广东等地处理业务,因而在当时属于为数不多能说流利英语、北京官话以及广东等地方言的人物。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他正好跟洋人在北京。因为此时清政府需要能与洋人办理交涉的人员,所以他被清皇帝赐四品官衔(无品级之人不能上金殿见皇帝),主要担任清政府的英文翻译事务。

  随着中国的被动开放和西方文化的渗透,清末城市的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亦发生了变化,大大拓展了中国的旅游娱乐市场空间。新铺设铁路沿线一些本来默默无闻的地方,一夜之间变成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一些传统景点也因铁路线经过的带来游人增加而显得更加著名,如曲阜、泰山、苏州、无锡、杭州、莫干山等地方。

  苏州本就是旅游胜地,由英国公司建造的南京至上海的铁路恰又经过苏州,于是我外祖父抓住商机,利用他在英国商会的关系捷足先登,就在苏州火车站附近的钱万里桥堍建造了豪华的中西合璧的旅馆,并于途径苏州铁路通车的1908年开业。据苏州地方志记载,该旅馆沿河岸建造了欧式风格洋楼,内设高雅客房30间左右,花园中铺设草坪筑有亭台楼阁,自备小汽艇供客浏览苏州风景名胜。冬天房内有壁炉和火炉,小汽艇上有燃烧火油的火炉。旅馆的管理比较科学,当时称为“洋派”。卧具不用棉被全是羊毛毯,且天天换洗,因无自来水,所以河边建有3个码头,一个是客运码头,停泊小汽艇和供游客观赏水景专用,一个洗刷食用物品器具,一个洗刷生活用品。由于服务的对象定位是洋人为主体,因此,旅馆供应中西大菜,且以西菜为主。有通晓英语的专职导游和领班,服务员也要能说“洋泾浜”英语的。旅馆在周末与旅游季节游客盈门,生意红红火火,沪宁线上各地的中外政要权贵、富商巨贾受到其盛名吸引,纷至沓来,为苏州提供了大量旅游客源。这个旅馆在当时的确属于小而精的一流旅馆,当然,收费也是不菲的。

  旅馆取中文名为“惟盈旅社”,挂有英文招牌Village Inn。其原因:第一,商人经商的理念是惟有盈利;第二,英文Village Inn的读音与中文“惟盈”读音相似;第三,英文Village Inn按意译是“乡村客栈”、“乡村旅舍”,洋人一看就知道,这里是可来度假吃住的地方。中英文店名的含义完全一致,这也反映了一个老翻译者的用意。

  武昌起义前夕,大约是1911年10月初,清皇朝末代状元、君主立宪派和洋务运动中重要人物张謇,在武汉为他的大维纱厂开工举行庆典。当他听到武昌起义的枪声响起,即刻去南京劝说两江总督等清官员派兵镇压革命,但未获同意。武昌起义爆发后六天,张謇受江苏巡抚程德全委托,同其幕僚杨廷栋(即杨度)、雷季兴(即雷奋)住进了在苏州的惟盈旅社(清朝的江苏省会在苏州),起草了一份请求清廷“解冕亲贵内阁”、“下诏罪己”、处置“酿乱首祸之人”,并“提前宣布宪法”的奏疏。该奏疏主张立宪,并未倾向共和及劝清帝退位,体现了程德全、张謇等人在武昌起义后维护清廷统治的苦心。但是这份奏疏也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君臣规范,扬弃了所谓“忠君爱国”的理念,为后来他们的反正奠定了思想基础。也有后人认为该奏疏名为奏呈清帝提前立宪,实为试探朝廷态度,故该奏疏后被视为江苏省响应武昌起义的先声。

  上海的革命军取得胜利后,程德全在苏州于11月4日晚召集亲信决定“反正”,于5日宣布响应革命,江苏省独立。程德全这位清朝的封疆大吏剪掉辫子成了“中华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巡抚衙门口也变成了“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程德全率先将眷属搬出衙门,同时要官员们照样自己解决家庭居住问题。

  1921年春,杨廷栋请苏州著名画家吴湖帆绘制了一幅惟盈旅社全景图,并将奏疏原稿和相关文件装裱成画卷,取名《秋夜草疏图》。画卷上张謇作序,杨廷栋自撰跋,并遍征社会上有关名流十余位撰文题字,反映了当年编写草疏的情形,一时成为雅事。1937年,此卷曾在“吴中文献展览会”展出。后由杨廷栋的家属携至美国。1971年辛亥革命六十周年时,由杨的遗孀捐赠台北历史博物馆。

  近期有些书刊上登载出“清帝逊位诏书”由张謇等人起草于苏州惟盈旅社,例如《文史月刊》2010年第12期《是谁起草了清帝逊位诏书》中写道: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全国电促清王室退位之声动地而来。隆裕太后见势头不妙,就让袁世凯拟一道《逊位诏书》,以免皇族遭到杀戮。袁世凯答应下来,转请张謇代拟。张謇后即与其幕宾杨廷栋、雷季兴至苏州,在惟盈旅社内草拟此文。又有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姑苏野史》,这本书收录了近300篇苏州的历史掌故、风土人情文章,其中一篇名为《清帝逊位诏书炮制于苏》的文章,就介绍了相关情况:张謇接受任务后,请他的幕僚苏州人杨廷栋、松江人雷季兴到苏州,在惟盈旅社里草拟诏书。当时由杨廷栋主笔,张謇和雷季兴一起帮衬,很快就拟好了全文。

  最近听苏州亲戚说,苏州有些报纸刊载了惟盈旅社是起草清帝退位诏书的地方,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兴趣,有的人还去钱万里桥寻觅故迹。光阴荏苒,辛亥革命已经成为百年年前的往事,惟盈旅社随着城市的发展,在2001年苏州市召开APEC财长会议前,也为了拓宽马路而被拆除了。

  当然,惟盈旅社是起草诏书之地的事情我并不知晓,不清楚有无正史记载,也无听说有类似《秋夜草疏图》等为证的记载,但张謇的确是苏州惟盈旅社的常客,特别是辛亥革命后,他是江苏的官员,1911年11月21日他就到苏州主持了省议会开幕式,并入住惟盈旅社。其原因:一是旅社虽小,但环境条件优雅,景物宜人,是当时业内之最;二是旅社靠近火车站交通方便,传递信息灵通;三是他与我外祖父是同道好友,我外祖父能为他作好安全保密等服务。

  关于张謇等起草诏书之事,与我苏州亲戚以往说过的一些情况有相吻合之处。曾经有一次张謇住店后,北京来的差官不断,几乎天天有。我猜想,这期间兴许就是他们起草诏书的时候。而稗官野史甚至演义小说中对这段情节常有描述。我在1995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唐浩明历史小说三部曲》就曾看到张謇等起草诏书的故事。作者称杨度(杨廷栋)是历史上一个极富争议性的人物,才华卓绝,抱负不凡。杨度参与公车上书,后来又支持袁世凯称帝,转后帮助孙中山,到他晚年又与共产党有密切联系,在他身上几乎集中了中国近代史上种种错综尖锐的矛盾。三部曲之一《旷才逸才――杨度》中写有:与历史上所有被迫退位的帝王的诏书一样,溥仪的退位诏书里写的也不是他本人想说的话,那些话都是逼迫者借他的口气说的。

  书中写道,状元张謇当然是最有资格写这种东西的,但他太忙,受命后就将此事交给他的朋友杨廷栋(杨度)。杨廷栋是苏州吴江人,中过举,又留学过日本,张謇器重他的文才。杨廷栋等人员住进苏州闾门外的惟盈旅馆,花了三天三夜的功夫,逐字逐句地斟酌考虑,写出了一份初稿。初稿誊抄后,他的一个名叫雷季兴的好友又作了修改,最后由张謇审阅定稿,派雷季兴送到北京。袁世凯看完后很满意,只在其中加了一句话:“即由袁世凯议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袁世凯这个被张謇视为不会读书作文的内阁总理大臣,恰恰在这篇由张本人定稿的历史文献上,添上了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点睛之笔。有了这一笔,袁世凯的大总统之位便是得之于清皇室的禅让,而不是革命派的转送。他既可以不受欺负孤儿寡妇的指摘,又可以不必感激革命派的恩德。张謇当年真是低估了这个学生的文才,没有看出不喜为文的袁世凯其实是做大文章的高手!

  最终,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所窃取,但是,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民主共和的理念为更多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