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专题
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始端
辛亥革命百周年记
  作者:周 飚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的七十年,是中国人民备受欺凌的灾难史,同时也成为一部中国人民开始艰难探索救亡振兴道路的变革史。从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国人一次又一次地变革图强,一次又一次地惨遭失败。此时中国正处于国家遭受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中。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残酷掠夺压迫下,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对此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却无能为力,成为了民族变革复兴的巨大障碍。辛亥革命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爆发了。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非常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辛亥革命不仅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更启蒙和传播了民主的思想,向民主共和迈出了艰难的、关键的第一步,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它推动了振兴实业热潮的出现,也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部条件。

  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将辛亥革命同新中国诞生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改革开放并称为“二十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报告称“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个评价是在全社会思想解放、国家快速崛起并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历史背景中,再次仔细审视历史,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给予辛亥革命的一个新的历史性评价。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转型期,辛亥革命在许多重要方面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下一步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百年来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变革始端。

  一、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启蒙和传播的始端

  晚清时期,清政府于内外交困中,实行了一些“新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君主立宪等,只是对封建统治秩序自身的完善和改良以保持其继续统治地位,具有极大的不彻底性,就其改良思想的影响而言,只囿于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究其本质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

  1894年底兴中会的成立,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始,为辛亥革命开始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自那时起到辛亥革命爆发的十几年间,宣传民族主义、民权学说的刊物相继出版,中国新式知识分子在宣传当代资产阶级思想和对中国前途的思考成果中,逐渐凝聚成了以民族独立、民权政治、民生幸福为核心内容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思想理论支持。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我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启蒙和传播达到了广泛的影响,深入人心。可以这么讲,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次真正思想大革命、大解放,对后续时代的影响极大。辛亥革命史,是一部思想启蒙和解放的历史。

  辛亥革命爆发及中华民国的成立,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使人民大众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觉得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了,根本不同于那个皇帝子民的时代了。因此,社会舆论空前活跃,报纸、刊物对国事纷纷发表种种议论,各政治团体、社会团体纷纷成立,推动并组织起许多群众性的活动。八年后导致五四运动发生的思想基础,就是在这样的新的社会氛围中孕育发展的。

  二、辛亥革命是中国宪政从无到有及变革的始端

  宪政源自西方文明,意指法律化的政治秩序,即限制和钳制政治权力的公共规则和制度。自代表当时先进政治文明的宪政概念进入中国,即刻有了中国特色。

  辛亥革命代表人物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深受梁启超、严复影响,创立了权能分立学说,提出了当时建国的三步走战略:军政、训政、宪政。孙中山认为宪政是“革命”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宪法颁布之日,即为宪政告成之时,而全国人民则依宪法行全国大选举。”按照其宪政规划,最终由人民掌握政权,政府掌握治权,由政权控制治权。宪政即意味着“人民主权”,也就是民主。孙中山将“宪政”与民主(民权)紧密相连,而与“限权”相对剥离,意在克服议会政治下行政权受到牵制而趋于软弱无能的弊端,虽有悖于西方宪政概念中“限权”这个主旨,但符合当时“救亡、强国”的时代主题。

  辛亥革命宪政的成果――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一系列法令。有学者评价:“正因为孙中山搞了法治,使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的新观念深入了人心,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袁世凯复辟封建专制的一切倒行逆施,虽得逞于一时,而最终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以《临时约法》为旗帜的护法运动遏止了北洋军阀所代表的大地主复辟倒退的反动潮流,中国社会开始步入了法制的轨道。但宪法政治主要象征之一的议会政治,在随后的北京民国政府时期实施并最终失败,说明议会型的两党或多党制于中国的实情并不相符,这也为以后的宪政实践提供了经验教训。

  共产党的宪政观明显地受到孙中山的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基于以上的宪政理想,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确立了现今我国基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今天,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治文明都达到了宪政阶段,民主、法治、人权已成为当下世界各文明国度政制的核心和价值追求。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思考,依法治国被确立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这是我们执政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为此,近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增强执政能力,在实现党内民主化、依法执政、科学执政等关键问题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现行宪法自制定到目前四次修订,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庄严地载入了宪法,2004年修宪,又进一步声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宪法的基本原则已全面建立,基本精神已普遍认同。

  我国现行的基本政治制度,保持着国家的长久稳定,也为近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国家崛起,起到了关键的制度性的保证。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社会主义宪政的发展蓝图。我们对我国宪政建设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基于国情和发展阶段的考虑,以及广大民众公民意识和宪政意识的从无到有的逐步培养和完善,我国宪政建设采取渐进性方式,是最符合国家利益要求的。任何超前或滞后的对民主制度的设计,都是不符合时代客观要求的。

  三、辛亥革命是现代中国解放思想、探索和变革的始端

  思想解放是变革的前提,变革的过程是探索,而探索的结果就是变革。辛亥革命史权威金冲及在其《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总结道:“在不断探索中前进,是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艰苦跋涉中的重要特点,也是正确理解这段历史中许多重大问题的关键。离开‘探索’这个重要特点,许多事情便很难正确理解。”

  探索究其本质来讲,由理论(思想)探索和实践(社会实践)探索组成。纵观百年中国的探索与变革之路,充满着曲折与艰辛。清末曾试图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君主立宪、西学中用来达到“救亡”的目的,但百日维新的鲜血与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的强加,日俄战争的硝烟与北洋水师覆没的屈辱,使先贤们认识到“改良”只是幻想而已,清政府腐朽的政治体系和思想体系已是横亘在中华民族救亡之路上的最大障碍。

  恰恰是辛亥革命,成为新旧思想、政体的分水岭。中华民国的成立,使民主、共和的新理念深入人心,也成为探索民主道路的新起点。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思潮的影响下,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一刻起,便又开始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这种探索充满了艰辛、争议和牺牲。在探索中,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运用辩证的、唯物的世界观看待中国革命的问题、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在探索和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来自于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共党和政府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科学发展观概念的确立和贯彻,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无不是思想革命和思想解放的智慧成果。

  从历史纵向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在关系到国家命运变迁的时代关头,总是思想上的解放引领着国家变迁的方向,顺应着时代变革的要求。

  四、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爱国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始端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内容和思想基础,是民族前进的动力。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昂扬的爱国史。晚清,救亡图存、挽救民族的危亡成为那个时代的主题。辛亥革命,贯穿了一条爱国主义的主线。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就是爱国先驱在广大海外侨胞资助下成立的。如果没有广大爱国侨胞和国内进步人士的资助,没有他们的积极投身和牺牲,辛亥革命的开展是不可能的。从那时起,它便表现出不同于以往历史上的爱国主义的新内涵。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推翻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致力于民主、科学现代观念的思想解放、建立现代共和制国家。这个特点,在继承了我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同时,也同历史上旧的、囿于封建一统的、皇权下的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爱国主义有了鲜明的区别,注入了极强的时代内涵,成为现代爱国主义发展的始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表现为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的斗争,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斗争,把黑暗的、半殖民地的、帝国主义买办的旧中国改造成为人民当家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在此期间,爱国主义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即以国家利益为最高要求,各党派之间摒弃前嫌,促进全国统一战线的形成。从此,八个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一道,荣辱与共、肝胆相照,谱写了一曲符合中国国情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新篇章。

  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至今,爱国主义的一个基本内涵,就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在辛亥革命至今的百年历史中,尤其是每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和时代转折点时――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和建设、改革开放,海外侨胞总是义无反顾,捐资投身到国内的救亡斗争和新中国建设中来,显示出中华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现今,海外侨胞还是我们促进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一支重要力量。

  百年中国发展的历史证明,从传统爱国主义发展到现代爱国主义,注入了时代新的内涵,即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最高要求,以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手段,以维护民族团结和促进国家统一为决心,达到辛亥革命先驱们提出的“振兴中华”这一宏伟愿景。

  

  (作者为嘉定区党员,文章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