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消灭白色塑料饭盒,我曾努力了3年,现在,我又奔着‘冷藏食品’来了!”昨天下午举行的市政协提案咨询会上,沈建华委员“堵”在了市食安办的桌子前。沈建华委员曾因“铆”上塑料饭盒而一度被称作“白色先生”。如今,这位“白色先生”又“铆”上了食安办,希望在食安办的牵头下,各部门合力加强对冷藏食品的全程冷链管理,确保冷藏食品的安全。
“就拿一盒鲜奶来说,生产、仓储、上架,到被消费者买回家,每一个环节都是冷链监管的对象,一旦监管稍有松懈,你知道会滋生出多少细菌么?”沈建华一开始就抛出了这样的问题。他说,目前很多人对全程冷链管理还没有概念,大家对冷藏食品的安全问题重视不够;冷链监管还分属多个部门,彼此间没有形成足够的协调。
对这样的发问,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作出了回应,“事实上,我们也在日常调研中发现了这一问题,比如有的大型超市,在进货太多、冷藏柜不够的情况下,的确也会把部分冷藏食品在常温下存放一两天。”
“这就是监管缺失。”沈建华较真起来,“尽管你们不是执法部门,但有责任让消费者和众多管理部门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对此,顾振华表示,食安办将督促相关部门合力加强监管,促成冷藏食品实现“全程冷链管理”。
这边,“白色先生”还没起身,另一个“顶真”委员凤懋伦又坐到了市食安办的桌前,“怎么保证水产品的安全?”他身子往前倾,等待着回答。
“这的确是个难题。”顾振华接招,“影响水产品安全的因素比较多,主要存在于三个环节:一是生长过程中,有些农户会在饲料中随意添加鱼药,野生的水产品有可能因水质问题遭到污染;二是运输过程中,为保证水产品存活率,商家会在水中加入一些化学药剂;三是加工食用过程中,很容易因操作不当而病从口入。”
凤懋伦不依不饶:“现在蔬菜、禽类,从源头到餐桌基本被全过程监管,水产品的管理为什么不借鉴?”
顾振华面露难色:“要给水产品溯源不容易。就拿鱼来说,现在市场上卖的基本是散装的,一条一条地追溯产地,很难操作。国外市面上出售的水产品基本是冰冻的,打捞上来成批包装,条形码一扫便知道产地;国内的百姓喜欢吃活鱼,这个难度就大了。”凤懋伦还是不买账:“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么?”
“当然不是!”顾振华说:“相关部门正在努力,不断加大市场的抽检力度,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下午举办的委员现场咨询活动中,39家单位接受委员咨询,共有委员240人次参与。市政协主席冯国勤,市政协副主席周太彤、王新奎、李良园、钱景林、周汉民、蔡威、高小玫,秘书长陈海刚出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