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初,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份文件题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其中指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根本出路在科技。此时,致公党北京市委正在忙着筹备2012年的主委调研课题,课题是关于北京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简称农科城),这也是致公党北京市委连续第三年将农科城作为主委调研课题。
北京是全国农业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的城市,建一个辐射全国的农科城符合北京作为“世界城市”的定位,致公党北京市委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契机,用三年时间不断协调、调研和追踪,协助政府部门把农科城从概念变成了现实。现在,农科城就像一颗落地的种子,已开始萌芽。
牵线搭桥,力促项目落地
“农科城不是找块地建个农业科技园,而是把北京现有的农业资源整合起来,通过农业与科技结合,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形成集高端服务、总部经济研发、产业链创业、先导示范功能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城。”致公党北京市委主委李昭玲跟记者谈起农科城的蓝图,语气中满怀憧憬。
农科城概念的提出始于2009年底,在致公党中央一次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北京在农业科技方面应该走在全国的前列,做成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地。
北京传统农业比重很小,但农村地广人多,要建设“世界城市”,以高科技手段创新现代农业是必由之路。在听到万钢讲话后,李昭玲敏感地意识到,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对北京意义重大,而致公党北京市委有责任也有优势推动它的实现。
致公党北京市委很快召集党内专家对这个概念的可行性进行了研讨,大家都认为,北京农业专家队伍强,经济基础好,地理位置佳,争取致公党中央和科技部支持的可能性较大。
满怀信心的致公党北京市委决定以此项目的推动作为2010年参政议政的一个重点。李昭玲向北京市委统战部汇报,主动要求承担项目的协调工作,并专程到致公党中央征求意见,得到领导的肯定。
2010年3月,致公党北京市委将“关于在北京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城的政策研究”作为主委调研课题,召集近20名党内外专家,对农科城建设的条件、功能形态等开展研究。4月,致公党北京市委又邀请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王钦敏带领调研组来京调研,为如何打造农业高端形态征求意见。
在调研同时,致公党北京市委一直忙着在科技部和北京市相关部门之间牵线搭桥。经过他们协调,科技部组织召开了座谈会,与北京市农业相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双方越谈越兴奋,顺利就农科城建设达成了意向。
在多方努力下,2010年8月,科技部与北京市政府签订共建协议,农科城建设正式启动,万钢在讲话时深情地说,“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农技城建设起来以后,不光成为我们农业科技交流的中心,也让市民能够不出远门看到现代化的农业,看到绿树成荫,看到瓜果成片,看到鲜花遍地……”
追踪调研,协助谋篇布局
在农科城项目落地时,致公党北京市委的主委调研课题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除了跑北京,调研组还到辽宁、陕西等地考察,“看看外地情况,主要考虑到农科城将来要辐射全国,与其他省市对接。”李昭玲说。
致公党北京市委认为,农科城不仅仅要体现科技进步,更包括农业范畴本身的拓展和延扩。在调研基础上,致公党北京市委形成了《关于北京国家农业科技城的建设框架和政策研究》,提出明确农科城的性质地位、功能责任,确立主要的科技和发展领域,创新管理模式等建议,并作为党派提案提交给2011年的北京市政协全会,受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在李昭玲看来,这一次调研主要是做基础性研究,搭了个框架,而这只是第一步。
在《科技部、北京市共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方案》中,明确提出了“一城多园”的布局思路,“一城”农业科技城,包括农业科技网络服务中心、农业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5个中心载体,“多园”指在城内建设若干具有现代农业高端形态的特色园区。2011年,致公党北京市委将“一城多园”建设模式研究作为主委课题,希望帮助政府部门梳理出“一城多园”的清晰脉络。
顺义有政府投资的“三高”示范区,通州、昌平有中外合资的示范农场,在北京,各类农科科技园区为数不少,但整合到“一城多园”中并非易事。致公党北京市委在调研后提出,以农科城五大中心为高端服务平台,以产学研联盟为建设主体,聚焦创新要素,培育高端产业,建立中心与园区的互动发展模式,建立农科城与外埠园区的网联制度或协议机制。今年1月,这份调研报告成了北京市政协全会上的党派发言。
现在,看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致公党北京市委很高兴,万钢所说的那个瓜果飘香的农科城仿佛离他们又近了一步。致公党北京市委已决定再接再厉,将农科城的农业金融服务问题作为今年主委课题,继续围绕农科城追踪调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