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13两会专题
[人民政协报]科技管理要向创新管理不断转变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访谈录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王硕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12年,我国全社会R&D支出突破万亿元,研发人员总量预计达320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1.7万件,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已经超过6400亿元。过去五年,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08年的48.8%上升到2011年的51.7%。更不要说那些耳熟能详的深海、深空、深地成绩,如灿烂星空,熠熠生辉。中国科技已经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新船起航,驶向何方?在全国两会之际,听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如何破题--

image

  "看到成绩,我们感到鼓舞。在激动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2000年,您从德国归来,记得当媒体问及您回国的原因时,您回答说就是为了让自己"激动一把"。13年了,您实现了这个"激动"了吗?

  万钢:要说激动,这几年可真没少激动。从神九上天、与天空一号对接成功、嫦娥探月,到深海探测器潜入7000米海底,从中国首座深海钻井平台南海开钻到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超过54%……对于我来说,这些激动的瞬间太多了。看到成绩,我们感到鼓舞。在激动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虽然很多科技成果都成为网络热词,但对于更多的老百姓而言,您刚才提到这些"深海、深空、深地"的高技术,似乎离百姓生活有点远。这样的科技成果对百姓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万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举个例子吧。很久以前我曾访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当时有个专家问我,你知道阿波罗登月计划创造最大的产业是什么?是尿不湿呀。航天员上天使用的东西必定是经过长期研究和开发的产品,通过产业化之后,逐步用于民品。再比如太阳能板最早使用在航天器上,一些原本用于太空的摄影机也可逐步转化为民品。航空航天、深空深地都是为了探索科学的极限。当在极限情况下技术可行的话,通过一系列实验、改进,就可不断惠及人民群众。

  有一个数据,我刚才提到的承担深空、深海等重大战略任务的企业,目前其营业收入70%以上都来自民用产品,也就是说他们在承担国家科研任务的同时,把高新科技成功转化为市场产品。

  此外,我们对极限的探索不是说一年、几年就可以完成,这些任务都需要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比如对深空的探索,不能止步于将航天器打上去,还要有进一步的认识,研究得更深入,包括下一步对小行星的观测、预警、应用。深潜技术是为了探索未知的海底世界,研究环流对气候造成的影响、如何开发和利用资源能源。

  "科技部下一步要做的,概括起来主要是八个字--原创、共享、人才、环境"

  记者:今年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第一年,科技部作为主导部门,将重点做好哪几件事情?

  万钢: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是我们永远的课题。要利用科技革命带动经济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让科技成果惠及大众。具体到科技部应该做的,总结起来,主要是八个字:"原创"、"共享"、"人才"、"环境"。

  我们应该看到,在过去10年中,中国科技跨上了很大台阶。"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在国际上取得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成绩。

  但我们要看到,我国原创能力还不足。虽然已拥有华为、中兴等这样的创新型企业,但数量还不多,尤其缺乏像苹果公司这样引领产业变革的企业。提高原创能力需要基础研究,需要前沿探索,需要产学研紧密合作。原创是一个产业链的创新,必须面向产业链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将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注重大中小微企业的协同发展,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公共科技服务,中央财政更多地投入基础、前沿、关键、共性技术上。

  科技界常常谈到分散、封闭、重复等问题,我觉得抓住解决这些问题的"牛鼻子",就是促进科技资源和设备的开放共享。针对此,我们积极推动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保证财政支持的科技项目从立项到最后的验收整个过程公正透明,进行全过程痕迹管理,同时对课题结果进行报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科学研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失败",即使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也证实了这条路走不通,或者证明了这条路在某几个条件下走不通。通过报告,我们就可以使后来者少走弯路。

  在设施共享方面,我们要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设施、实验室以及高新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对外开放,让企业特别是嗷嗷待哺的中小企业利用这些资源创新创业。

  科技发展归根结底在人。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人才团队尤其是领军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培养。去年中央6号文件就明确强调,支持35岁以下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主持科研项目。中国航天领域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就是因为他们有一批35岁-40岁左右的领军人物。去年科技部首次设立973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题,明确对35岁以下青年人才予以支持,今后将积极扩大范围。此外,我们还要着力培养实用人才,即技能型、职业化的实践人才,包括职业化的农民。

  同时,我们还要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首先就是科研诚信建设。宽容失败,不把失败掩藏起来,更不能造假。我再次强调,我们要对学术造假等不端行为"零容忍"。我们将始终坚持有揭必查、查实必纠。

  "科技管理思路应从研发管理向创新管理不断转变"

  记者:调整政府职能一直是大家很关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部职能调整的方向是什么?

  万钢:调整、转变职能,要按照国家发展的大势,顺应世界的潮流。科技管理思路应从研发管理向创新管理不断转变。

  我国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来,在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区域创新等许多方面发展都很快,可以拿出一系列数据证明。但是,它们互相之间的协同和联系还不够紧密。

  一门新技术最终应用到市场,有很多环节。需要经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市场示范应用、相应商业模式创新等等。这一条线上都需要连贯,否则在技术成果转化方面就会出现问题。怎么做好协同创新?这就要求科技资源在配置、共享、知识传播上协同起来,更加开放,使某一个人创造的知识让全社会需要的人都能得到。

  在环境建设上,支持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成长,如加大企业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政策的落实,鼓励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它们提供创新的政策和环境。

  特别需要指出,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这再次告诉我们,要有道路自信,要有全球视野。强化全球视野,就是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因此我们建立联合实验室,利用全球智慧,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大科学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到国际组织任职,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科技合作,共同推进解决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实现共同进步。

  总的说来,科技部的职能调整和转变,不是去做更多的项目,而是推动好几件大事:第一,强化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从研发管理向创新管理不断转变;第二,更加注重服务科技人员,更加注重贴近群众需求,使科技不断惠及民生;第三,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更多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同时也要加强管理,使国家科技资源的投入更加高效,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

image

  图:"对于我来说,这些年来科技令我激动的瞬间太多了。在激动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