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致公情中国梦
让科技和人才托起中国梦
 来源:宝山区总支部  作者:陈姝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前的主要目标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能否率先实现中共中央提出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步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国务院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未来一阶段产业调整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不断调整和淘汰落入夕阳的产业,引进和培养向阳的新兴产业,才能释放更多的改革红利,打造出中国经济的绿色升级版。而产业的调整和优化,依赖于科技硬实力的提升和人才软实力的储备。

  众所周知,历史上率先实现科技革命的国家,都能获得伟大崛起,有如十八、十九世纪的英国,在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占据了先导地位,实现了日不落帝国的神话。二十世纪的美国,在第三、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创造了美国梦的奇迹,反观拨乱反正、励精图治的中国虽经三十年改革开放,经济总量从本世纪初的世界第七,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但是经济的质量和结构,与美国仍旧存在较大差距,一言概之,过去我们是望尘莫及,现在我们已经望其项背。有人说,美国的创新和中国市场已经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缺一不可。

  行百里者半九十。无论是有乐观人士预测的本世纪二十年代末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越,还是保守人士预测的是本世纪中叶超越美国,但质与量的差距总是存在。因此,进一步提高对科学技术的研发能力,加强人才资源的培养开发力度,必然是未来中国能够全面超越美国,实现中国梦的“最佳搭档”。

  然而,科技的进步和人才的到位并不能一蹴而就。其中既需要时间积累,更需要全国上下,各级政府、各阶层人民、各民族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共同为之奋斗。

  抚今追昔六十载。遥想共和国诞生之初,为实现对旧中国的改造,借助苏联的力量和智慧,从冶炼到船舶工业,从电能到汽车工业,我国引进了诸多关切到国民经济命运的重大项目,让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奠定了产业基础。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面对世界科技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邓小平同志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上,提出了“863”计划,所取得的成就对于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民族自信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业的进步在于科技,科技的进步在于人才,中共十七大以来,科学人才观在现实运用中结出了累累硕果;2008年以来由中组部牵头的国家“千人计划”项目,先后引进了2000多名国外高层次专家,此后的青年“千人计划”、外专“千人计划”、“千人计划”短期项目,引进了大批熟悉相关产业领域和国际规则的顶尖专家,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都是中国梦中是的追梦人。许多佼佼者已经在影响事关国民经济命运的各个领域崭露头角,渐渐成为了中国梦忠实的追梦人。

  同心共铸中国梦,让中华大地每一个群体、每一个人、每一块资源,共同围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旗帜下,用我们的智慧、汗水和勇气,让中国去亲吻世界,世界来拥抱中国。